不同温度下锂离子电池热—化耦合的数值模拟研究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zh1827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锂离子电池因具有高电压平台、高能量密度、低自放电率、绿色环保等诸多优良性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且性能优良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究和开发更是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虽然锂离子电池具有多方面优点,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电池的低温性能、倍率性能和安全问题等,制约着锂离子电池广泛的应用。本文旨在建立基于锂离子电池关键参数传递的电化学-热耦合关系的数值仿真模型,对锂离子电池放电过程进行电化学行为和热行为研究。探讨不同温度下放电时,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反应和锂离子扩散迁移与温度、正负电极材料设计以及热管理系统之间的关系,得到锂离子电池放电倍率与产热之间的影响规律,以及热管理系统对锂离子电池温度和性能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由于锂离子电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内部电化学和热能存在相互影响。我们建立了通过关键参数进行实时传递的一维电化学模型和三维热模型的耦合关系模型,得到了锂离子电池放电过程中全面的电化学行为和其温度场的分布与变化规律。结果显示温度会影响锂离子电池活性物质的扩散和电解液的电导率,在低倍率放电下,电化学反应对温度有重要影响。(2)研究了常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放电过程中的传质过程以及放电倍率、冷却条件对锂离子电池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在其正负电极材料厚度方向上和活性颗粒中均存在固相扩散和液相扩散极化,且随着放电的进行两种极化都在增大。其中活性颗粒粒径越大造成的扩散极化越严重,活性颗粒越小越容易减小扩散极化。放电过程中锂离子电池的最高温度出现在其中心偏下的地方,靠近极耳的温度相对于其它地方偏低。在小的放电倍率下,可逆热在总产热中占主导地位,总产热在放电过程出现了吸热和放热的特点;在大的放电倍率下,不可逆热在总产热中占主导地位,总产热放电过程中的吸热现象逐渐消失。(3)在常温环境下放电的基础上,我们研究了低温环境下锂离子电池放电的特点。低温环境下放电,锂离子的扩散极化严重,放电结束将其充分静置,也很难再次达到放电前的平衡状态。这就造成了锂离子电池在低温环境下放电时,出现容量挥发大和循环性能差的现象。当环境温度越低时,其欧姆极化和浓度极化越严重,锂离子电池产热量越大,温度升高越快。在锂离子电池外部添加温度装置、使用绝热条件、减小正负电极材料活性颗粒粒径以及适宜孔隙率都有利于提高锂离子电池在低温下放电的性能。
其他文献
细胞形态学是临床检验基础实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实践性强,主观判断要求较高。根据教学经验,从强调细胞形态检查的重要性、示教、正常细胞形态训练、异常细胞形态识别等方面
5月,商用车步入了传统的销售淡季,5月21日,“大吨小标”乱象曝光,事件迅速发酵,引发了轻卡市场的一场大地震。再看权威数据,从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具体数据来看,4月,轻卡
目的探讨不同的水化护理方案在预防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造影剂肾病发生的效果。方法选择552例可疑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碳酸氢钠(Na HCO3)组、生理盐水(NS)组和N-乙酰
巴格达到撒马拉的连线上,记录着阿巴斯王朝那一千零一夜的梦。就像山鲁佐德的一千零一夜,这梦里有纷争,有离乱,有阴谋,有阳算。故事里的事,初起变乱,终归释然。可历史上的 T
<正>翻开李老师的那几本厚厚的情境教育专著,其中的一张照片一下子把我拉回了学生时代。我读师范时,看见的李老师就是这个样子。她来学校为我们做讲座,上示范课。当时的李老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US)检查与64层螺旋CT(CT)检查在肝癌及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临床诊断中应用价值。方法对84例经肝细胞穿刺活检或术后病理组织检查确诊为肝占位性疾病的肝脏局
采用不同剂量的60 Coγ射线 ,对南昌霉素产生菌南昌链霉菌 80 5 .3 116菌株的孢子进行处理。结果表明 ,7 74c/kg的诱变剂量在对孢子致死率 90 %左右时 ,具有较好的诱变效应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老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影响。方法对106例老年OSAH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是否合并糖尿病分组比较睡眠呼吸紊乱事件和血氧
从拌和、运输、摊铺、压实、养生五方面论述了高速公路路面基层的质量控制内容和方法,明确了高速公路路面基层的施工工艺,指出只有紧抓方方面面的因素,落实各项控制要点,严把
研究不同国家间的科技研发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比较不同国家间的科技资源配资效率、制定科技研发效率提高的相关政策具有指导意义。本文利用亚洲12个一带一路国家科技研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