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口腔粘膜下纤维性变(Oral Submucous Fibrosis,OSF)不同病理学分期与其伴发的口腔癌关系以及OSF伴发口腔癌癌周组织内微血管、淋巴管形态计量学变化规律。方法:1、收集30例OSF伴口腔癌患者口腔粘膜组织,每位患者均分别选取癌周,双侧舌腹,双侧颊部,软腭总共5个部位,对选取组织进行HE染色后,光镜下观察各部位OSF的病理学分期情况,并将癌周与其他部位进行对比。同时对每位患者的年龄、咀嚼槟榔史、吸烟史进行详细记录。探讨年龄、槟榔以及吸烟等危险因素与OSF伴口腔癌发生的关系。2、根据30例OSF伴口腔癌患者术后组织病理学报告结果,进行组织病理学分类—PTNM。统计30例患者颈淋巴结转移情况。3、收集OSF伴口腔癌患者癌周组织10例,非OSF口腔癌癌周组织10例,OSF病变口腔粘膜组织10例,正常口腔粘膜组织10例。分4个实验组,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微血管、淋巴管,利用图象分析系统对其淋巴管及血管的管径、面积、密度三项指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1、30例OSF伴口腔癌病例中,有5例口腔癌伴发于OSF早期病变的部位,8例伴发于OSF中期病变的部位,17例伴发于OSF晚期病变的部位。与OSF病变早、中、晚三期伴发的口腔癌发生率分别为5/30,8/30,17/30。与晚期OSF伴发的口腔癌比率最高,中期次之,早期最低。在同一患者中,口腔癌并非一定伴发于OSF较严重、分期较晚的部位。30例OSF伴口腔癌患者中,舌癌23例,颊癌5例,软腭癌2例。与OSF伴发的口腔癌类型以舌癌最常见,最好发部位为舌腹。2、30例研究对象中,6例临床诊断为T1期的患者有1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1/6),19例临床诊断为T2期的患者有6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6/19),5例临床诊断为T3期的患者有2例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2/5)。30例OSF伴口腔癌的患者颈淋巴结转移率为9/30。3、OSF伴发口腔癌组其癌周淋巴管密度、管径、面积较正常粘膜组以及单纯OSF组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非OSF口腔癌组癌周组织相比较密度、管径、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OSF口腔癌组与单纯OSF组及正常粘膜组相比较淋巴管密度、管径、面积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OSF组和正常组相比淋巴管密度、管径、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4、OSF伴发口腔癌组其癌周微血管密度、管径、面积较正常组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单纯OSF组相比较,微血管密度、管径、面积亦显著增加(P<0.05)。与非OSF口腔癌组比较,微血管密度减少并有显著性差异(P<0.05);管径、面积无显著性差异(P>0.05)。非OSF口腔癌组与单纯OSF组及正常组相比较血管密度、面积、管径明显增高,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OSF组和正常组相比微血管密度、管径、面积均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1、处于不同病理分期的OSF病变均能出现与之伴发的口腔癌变。与晚期OSF伴发的口腔癌发生率较中、早期高。同时应警惕位于舌腹的OSF早期病变发生口腔癌的可能性。2、在OSF伴发口腔癌变组织内,OSF病变的存在对癌周组织内淋巴管的形态学改变并无显著影响。而口腔癌的和存在,才是癌周组织内淋巴管形态学改变最主要的因素。3、在OSF伴发口腔癌变组织内,由于OSF病变存在,影响了癌周组织内的微血管的密度,和非OSF口腔癌组相比较其微血管密度显著减少。这与OSF伴发口腔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