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邮政是一种以实物传递为主要特点的通信方式。邮政企业在通信市场、运输市场、金融市场等提供服务,并以其服务的重要性和广泛性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邮政通信有实物传递性、全程全网性和公共产品性等特点。邮政服务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社会公益性,其具体表现就是所谓的普遍服务,它是邮政服务的核心和赖以存在的基础。各国政府都对邮政通信市场进行管理,以法律形式赋予国有邮政企业一定程度和范围的专营权。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和新的商业规则的推动下,各国邮政领域开始了改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邮政在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的推动下,有了很大的发展。其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80年代初到80年代末,根据国家的优惠政策,邮政加大了基本建设投入,并对经营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通过放宽企业自主权,增强了企业的活力。第二阶段从90年代初到1998年,进入90年代后,邮政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同时由于邮政服务水平落后的因素,所占市场份额迅速下降,有一些业务甚至开始负增长,邮政一方面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另一方面推行作业体制改革:推行中心局体制,组建快速干线网提高邮政运营效率。1992年邮电开始实施邮电分营、政企分开“三步走”的计划,邮电逐步开始分营。第三个阶段是1998年邮电分营以后,邮政开始独立运营。按照国家提出的“8531”扭亏计划,邮政将发展重点放在了增收节支上,并连续两年超额完成收支计划。但困挠邮政发展的根本问题:核心业务继续萎缩,服务水平低下没有得到解决,难以保证邮政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1996年以后,邮政各业务量普遍下滑,尤其是核心业务,更是出现负增长,这其中有竞争加剧、资费上涨等方面因素,更主要原因是邮政服务水平的低下,业务量下滑的同时,由于邮电合营电信专业对邮政的补贴,导致邮政预算约束软化,邮政运营成本迅速扩张,邮政亏损面也迅速扩大,到1998年到达峰值,亏损率达62%。由于邮政专业的亏损,以及对邮政专业的忽视,使邮政专业投资水平和效率得不到保证,即使是有限的资金也投入到增加营业网点,自动化设备等,而没有用于一些基本的控制和财务系统的建立,使邮政运营的效率和服务水平得不到提高,在投资匮乏、官商作风等原因影响下,邮政服务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变化。与其他垄断的公用行业一样,邮政陷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用邮量萎缩导致巨额亏损,巨额亏损导致低投资水平,低投资水平或投资效率低导致服务质量低下,又进一步影响用邮量。 邮政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在长期保持垄断的市场地位条件下,当市场发生很大变化的同时,邮政没有能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从而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而造成的。对90年代以来邮政收入结构的分析可以看出:信函、包裹、报刊发行等业务比重迅速下降,邮政储蓄和集邮业务一枝独秀。邮政各业务发展速度的相对变化导致收入结构变化有其深刻的政策背景:片面强调收入,不重效率重数量的政策作用。但是由于邮政储蓄和集邮业务的发展都存在着风险,其在邮政业务收入的过高比重,会直接影响邮政的发展。当支持邮政储蓄和集邮业务高速增长的特定环境不复存在的时候,邮政收入必然面临下滑的危险。 邮政基础设施过度投资给企业带来沉重的成本负担,而对邮政基本管理控制系统建设的滞后,使邮政的基础设施难发挥应有的效率,瓶颈效应限制了邮政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对邮政企业管理机制改革的滞后,使企业不具各在市场经济环境-P对市场需求的变化作出迅速反应的条件。 要实现邮政的彻底脱困,实现可持续发展,邮政需要在借鉴国外邮政成功改革经验,在对未来社会、经济、技术环境的准确预计基础之上重新确定和调整发展战略和目标。 进入ZI世纪,邮政所面临的社会、经济、技术环境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给邮政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一些国家在邮政领域的成功改革经验表明成功的邮政企业改革是由政府(所有者)、邮政机构(经营者)和管理机构采纳的共同的邮政政策和策略引导的,政府、邮政机构和管理机构作为邮政领域的整体一起致力于邮政的发展。政府应该负责邮政改革项目,因为综合的改革项目涉及法律、规章制度和机构改革的内容,对这种变革的管理应来自政府。 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使邮政自然垄断的性质和优势不复存在,政府应当推动邮政市场的开放和竟争。邮政应该认识到市场开放对邮政带来的好处,其他国家的实例研究证明垄断经营并没有给邮政带来什么好处。同时,政府应当对普遍服务进行清楚的界定和补偿的再界定,以补偿邮政所承担的普遍服务带来的额外成本,保证邮政领域的公平竟争。政府还需要对有关的规章制度进行改革,从法律的角度来规范邮政市场的竟争。通过公司化改造使邮政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成为真正意义上企业。政府还应为邮政企业的公司化改造制订时间表,就邮政市场领域的开放规定时间.而不是仅仅制订一个财务上的计划. 公司化改革是邮政改革起步阶段关锭的一步,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