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萧红本人身份的复杂性,个人经历的传奇性,传记文体的特殊性,已有研究成果的有限性,使得有关萧红传记的研究空间有待拓展,而新的建立在前人基础上的较为系统的萧红传记研究也十分必要。本文首先从传记形态的角度划分萧红传记类型,从亲友型传记、评论性传记、女性传记三个维度考察已有的萧红传记,探讨各类传记在塑造萧红形象,展现萧红情感生活、身体状况、漂泊与写作经历等方面的具体功能及撰述特点。在每种传记类型之中,又选取个案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评述,进一步对传记的叙事手法、传记作者的写作立场及立传本质加以剖析。我们发现所谓萧红传记,本质上是以萧红为对象的关乎传记家本人政治立场、情感立场、学术立场、性别立场的写作及话语表达。此种意义上,萧红虽为传主,却是社会政治意识形态,人文知识意识形态,大众通俗文化意识形态“语境”中的“话语”包裹物。不仅是传记,置身思想史、教科书、艺术画、影视片、互联网、甚至商品宣传册扉页的“萧红”,亦如此。然而,无论形象真实与否,无论作者立场如何,在被书写、被评述的过程中,萧红本人得以“永生”,并且收获了成为“故事”、成为“经典”,成为“言说空间”的可能性,这终究是件可喜之事。借助文本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跨学科研究法等方法,结合《传记文学理论》、《现代传记学》、《契约精神》等中外传记理论以及叙事学、精神分析学、女性主义理论,论文不仅讨论了萧红传记写作中的真实性与虚构性,政治性与文学性,情感态度与性别立场等诸多问题,而且对中国现代传记写作乃至整个传记学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予以尝试性的探讨和解答。此外,从传记这一特定文体入手,对萧红及以萧红为代表的中国现代女作家的人生命运和被言说命运进行深入反思,在此基础上,以传记研究为突破口,为中国现代女作家研究寻求新的园地,探索新的讨论空间,也是本文的重要意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