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aphor Translation in Hong Lou Me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daptation Theory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a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中国文化的缩影,《红楼梦》蕴含了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中国文学史上非常有影响力的一篇古典巨著。截止目前,《红楼梦》已经有十五六种不同语言的译本,这使得其走向了世界文学舞台。《红楼梦》最杰出的两部英文全译本分别为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大卫.霍克斯(DavidHawkes)及其学生约翰.闵福德(JohnMinford)合译本(TheStoroftheStone)和中国翻译家杨宪益(YangXianyi)和夫人戴乃迭(GladysYang)合译本(ADreamofRedMansions)。霍克斯的译本完全是以目的语读者为取向,考虑到译文读者的反应而调整了一些表达,使得目的语读者更容易理解文化蕴涵,其译本在表达原作主题方面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显示了其翻译目的和文化倾向,因此本文选取霍译本为英文语料。   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隐喻被广泛应用于《红楼梦》各章节之中,这就要求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必须从宏观文化和微观语言这两个层面对隐喻准确地理解和传递。前人对于《红楼梦》中的隐喻翻译研究还没有从顺应论的角度阐释的,而从顺应论研究隐喻翻译的还没有把《红楼梦》当做语料的,因此,本文尝试性地从顺应论这一新的理论角度来阐释《红楼梦》霍译本中对于隐喻的翻译。   比利时国际语用学学会秘书长JefVerschueren在他1999年出版的《语用学新解》(UnderstandingPragmatics)中提出了顺应论,并以这一全新的视角去理解和诠释语用学。该理论正满足了《红楼梦》中隐喻翻译在宏观文化和微观语言两个层面上的需求。根据顺应论,人类的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使用过程就是不断选择语言的过程,这种选择可以是有意识或无意识,选择的原因可能来自语言内部(即语言语境,包括语言的各个层次:语音、音系、形态、句法、词汇、语义等),也可能是来自语言外部(即交际语境,由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心理世界以及交际双方构成)。   本研究以小说《红楼梦》及其英译本(霍译TheStoryoftheStone)为语料来源,选取其中的英汉对应隐喻表达,在顺应论框架下具体分析隐喻翻译中不同层次语言结构选择是如何动态顺应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的,从而以顺应论为指导系统地描述其隐喻翻译,分析研究译者处理的方式和原因。   研究发现,1)顺应论对隐喻翻译提出了有效的解释,其对隐喻翻译有理论指导作用,即隐喻翻译也是一个语言选择的过程;2)在隐喻翻译过程中,即语言选择过程中,译者顺应了诸多的因素,具体包括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物质世界中的时空因素、物质条件,社交世界中的社会文化因素,心理世界中的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能力与情感因素等。因此,霍译本之所以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并广受西方读者欢迎,是译者做出合理顺应的结果;3)本研究为隐喻翻译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这有助于构建一个系统的隐喻翻译理论框架,从而提高隐喻翻译的质量,这也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翻译的过程的理解。
其他文献
由于采用混合电路和多芯片模块(MCM)的趋势日益普及,为了使系统在范围很广的外界环境条件下,仍能保持其可靠的性能,就有必要改进热管理方法.rn
女性在家庭、社会和国家的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近年来,女性主义已经成为了文化界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女性主义,有助于我们了解女性争取解放的发展历程以及构建新型和
随着多媒体和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的多模态语篇分析逐渐成为语言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是一种融合了多种交流模式如声音、文本、图像等来传递信息的语篇。
名词动用是许多语言中的常见现象。英语把名词动用作为由零位派生实现的一种重要构词手段,以填补英语动词表达的空缺,而汉语则常把它当作一种修辞格。名词动用作为国内外的语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最先由法国著名符号学家朱丽娅克罩斯蒂娃(JuliaKristeva)在巴赫金的对话主义理论基础之上,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她认为任何文本都是对其他文本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