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为常见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其诊断较为困难,临床分类比较复杂、繁多,治疗效果及预后也各不相同,其发病机制、诊断及治疗为现在的研究热点。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如其他实体肿瘤一样,目前认为肿瘤血管新生与其发生、发展、侵袭及浸润有关。血管新生的过程需要涉及多种细胞因子,例如缺氧诱导因子(HIF)、基质金属蛋白酶家族(MMPs)、与张力蛋白同源的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基因(PTE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等。肿瘤微血管密度(MVD)被认为是反应肿瘤血管新生的重要指标,与肿瘤的发展、增殖、侵袭及预后有关,并可反映抗肿瘤治疗的效果。本研究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VEGF、PTEN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与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中的表达水平以及两种淋巴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比较并分析两种因子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达到以下目的:一、确定非霍奇金淋巴瘤中新的具有临床判定意义的抗原指标,判定恶性程度及评估预后;二、提供新的基因治疗及抗血管生成治疗的新靶点。目的:研究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PTEN、VEGF表达水平与MVD,分别分析PTEN、VEGF与MVD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并分析实验结果中PTEN与VEGF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以及二者与MVD的相关性,进而探讨PTEN、VEGF在血管新生过程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生物学演变过程中可能的影响机制,并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性质确定新的临床判定指标,以指导恶性程度的判定与预后评估,并提供新的基因治疗角度与抗肿瘤血管新生提供新思路。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与40例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中VEGF、PTEN表达情况并分别计数两种组织中的MVD,结合其临床病理特征,分析vegf、pten的表达特点与血管新生的程度,确定每个指标的临床意义,分析三个指标间彼此的相关性,了解其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发展的影响,另一方面探究肿瘤血管新生过程的影响因素。结果:1、vegf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vegf在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组织中的高表达水平(42.5%)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的高表达水平(75.9%)相比,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表达水平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的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是否伴随b症状、临床分期无关(均p>0.05),而与其病理分型有关(p<0.05)。vegf在侵袭性淋巴瘤中的表达较惰性淋巴瘤中表达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pten在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特征之间的联系pten在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组织中的高表达水平(70%)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的高表达水平(29.8%)相比,非霍奇金淋巴瘤中表达水平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en的在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表达与患者性别、年龄和是否伴随b症状等无关(均p>0.05),而与病理分型(p<0.05)和临床分期(p<0.05)有关。pten在侵袭性淋巴瘤中的表达较惰性淋巴瘤中表达低,在临床晚期(Ⅲ、Ⅳ)淋巴瘤中的表达较临床早期(Ⅰ、Ⅱ)中的表达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非霍奇金淋巴瘤中mvd的情况及mvd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组织中的mvd计数(11.09±2.18)与淋巴瘤组织中mvd计数(24.13±4.17)相比,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mvd较反应性增生性淋巴结的mvd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的mvd计数与患者性别、年龄和是否伴随b症状等无关(均p>0.05),而与病理分型(p<0.05)和临床分期(p<0.05)有关。侵袭性淋巴瘤中的mvd计数较惰性淋巴瘤中mvd高,临床晚期(Ⅲ、Ⅳ)淋巴瘤中的计数较临床早期(Ⅰ、Ⅱ)中的计数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VEGF、PTEN表达水平的相关性与二者与MVD的相关性分析经Spearman等级相关检验,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中,PTEN的表达与VEGF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5),PTEN表达程度与MVD呈负相关关系(P<0.05),VEGF表达与MVD呈正相关(P<0.05)。结论1、VEGF、PTEN在肿瘤血管新生过程中起到不同的作用,VEGF可促进肿瘤血管新生,PTEN可抑制肿瘤血管新生,二者在血管新生过程中起到拮抗作用。2、PTEN为抑癌基因,因其缺失或突变所致编码蛋白缺失,与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侵袭、发展等恶性生物学行为有关,提示其可能成为一个判定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新的应用性强的指标。3、血管新生过程与非霍奇金淋巴瘤发展与转移有关,针对调节因子PTEN在蛋白水平或基因水平上进行抗血管新生治疗,以提高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治疗效果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