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竞技体操是我国的传统优势项目,在我国,竞技体操的发展呈现出“男强女弱”的现状。究其原因,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基础薄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因素。本文以我国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现状为研究对象,旨在为推动中国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奥运争光计划的实现等方面提供参考性意见。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收集整理我国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资料。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体操呈现出“男强女弱”的现状,女子竞技体操虽优势项目突出,但跳马和自由体操是弱项,目前从青奥会的成绩来看已有所提高;女子竞技体操国际赛场竞争激烈,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是我国女子竞技体操最强劲的竞争对手。2.现阶段我国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数量少、规模小。具体表现在:女子竞技体操参训总人数仅1977人,其中,业余训练人数1610人,省级训练人数367人;且各省市参训人数分布不均,部分省市后备力量基础极为薄弱;运动员年龄结构不够合理,8岁之后呈明显递减趋势;青少年体操竞赛每年至多4次,竞赛次数较少,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参赛人数规模小;国际赛场上,我国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需进一步提高竞争力。3.现阶段我国女子竞技体操教练员人数共349人,人数规模小,部分省市女子竞技体操教练员人数规模亟需扩充;年龄分布以中青年教练员为主,并且有向着年轻化发展的趋势,教练员学历以本科和大专为主,高学历人才较为匮乏;教练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需进一步提高。4.保障措施方面:我国体操后备人才基地建设进展顺利,但覆盖面仍需进一步扩大,体操传统校的基地建设力度尚需加强。5.通过分析得出我国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大众对体操的认识存在误区;后备人才培养基础薄弱、培养形式单一;体操训练与青少年个人发展之间存在矛盾;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参赛规模小、比赛机会少,且缺乏形式多样的体操活动;女队教练员带训经验相对欠缺,高学历教练员匮乏。针对女子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革新理念,以推广“快乐体操”为契机,建立体操后备人才培养新模式;进一步加强青少年体操俱乐部的建设,积极探索更多符合我国国情的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形式;从器材、动作难度等方面入手,依据女子竞技体操运动员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特点,积极创新训练手段及方法;加大“体教结合”的力度,进一步推动体操进校园;加强优秀体操教练员的培养,不断优化女子竞技体操教练员队伍结构;优化我国体操竞赛制度,营造良好的体操竞赛环境,以“快乐体操”为基本点,开展形式多样的体操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