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抽穗期对于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适应不同的生态环境条件至关重要,是小麦高产稳产育种关注的重要目标性状之一。小麦抽穗期主要受春化基因和光周期基因调控。这两类基因中的各种等位变异是小麦具有广适能力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小麦早抽穗突变eh1为材料,拟通过BSA分析和QTL作图等方法鉴定与小麦抽穗期相关的数量性状位点,阐明eh1早抽穗的遗传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突变体eh1和轮选987为亲本构建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材料,通过BSR-Seq和QTL作图等方法在小麦5B染色体检测到一个稳定的QTL,进一步开发分子标记将该QTL定位至3.31 cM范围。通过开发新的诊断标记鉴定了eh1和野生型中春化基因VRN-B1的第一个内含子存在的大片段缺失。重组自交系群体验证表明该QTL是由VRN-B1中的大片段缺失所致并且群体中该位点的变异是由于eh1和轮选987两个亲本的遗传背景差异引入。序列比对分析进一步验证了eh1和野生型中VRN-B1基因存在的6850 bp缺失。测序分析表明eh1中VRN-B1基因发生了37 bp缺失突变,该突变与6850 bp大片段缺失在重组自交系群体中共分离。进一步通过eh1和野生型构建的F2群体分析表明eh1中的37 bp缺失突变与抽穗期没有关联。2.基于660K芯片的BSA分析表明2A染色体存在影响重组自交系群体抽穗期的位点,进一步开发分子标记进行QTL作图验证了该QTL并将其定位至2A染色体138.16—141.49 Mb范围。对该染色体上光周期基因Ppd-A1的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在突变体eh1和轮选987两个材料间没有变异。突变体eh1中Ppd-A1基因下游发生了131 bp缺失突变,该突变对重组自交系群体的抽穗期没有显著影响。3.以突变体eh1和野生型中原9号为亲本构建的F2群体为材料,通过基于外显子捕获测序的BSA分析和QTL作图等方法在小麦2D和7D染色体分别检测到与抽穗期显著关联的位点。进一步在7D染色体开发分子标记进行QTL作图将该位点定位至3.47 cM范围内,对应参考基因组的物理位置为2.54 Mb。外显子捕获测序的结果表明候选区间内的春化基因VRN-D3在突变体eh1和野生型之间存在单碱基突变。进一步对该基因进行测序验证了该基因在eh1中发生的C碱基插入。表型分析表明该突变会导致突变体平均提前8天抽穗。根据BSA分析和VRN-D3鉴定的结果推断2D染色体也存在影响F2群体抽穗期差异的位点。在该染色体进行QTL作图验证了此位点的存在并将其命名为Qhd.caas.2D。通过加密分子标记将该位点定位至3.94 cM范围内。双因素方差分析表明VRN-D3与Qhd.caas.2D在F2群体中存在上位性效应。本研究以小麦早抽穗突变体eh1为核心材料,在多条染色体上分别检测到影响小麦抽穗期的QTL。通过开发诊断标记鉴定了5B染色体上的QTL是由于春化基因VRN-B1存在的变异所致并阐述了该变异对抽穗期的影响。同时鉴定了7D染色体上春化基因VRN-D3发生的单碱基突变会导致小麦提前抽穗。上述春化基因的鉴定将进一步加深对小麦抽穗的遗传机制的理解。鉴定的小麦抽穗期位点为图位克隆相关基因提供基础,也为培育适应不同生态环境的小麦新品种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