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环境与幼儿同情心的关系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pabc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情心是幼儿社会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幼儿亲社会行为产生的重要前提。已有研究表明,同情心培养对幼儿合作、分享、安慰助人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幼儿同情心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Urie Bronfenbrenner的人类发展生态学模型认为,幼儿心理发展是由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他们最为熟悉且直接体验着的“微系统”,即家庭环境。Sarnii等人也认为,生活在情绪表达丰富家庭环境中的儿童,其感受别人情绪的能力就越易得到发展,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就更容易感受到他人的困境或不良情绪,因而产生同情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大。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本研究以3所幼儿园的304名幼儿为研究被试,采用母亲报告的形式评定幼儿的同情心与家庭环境,旨在考察幼儿同情心发展的一般特点及与家庭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之间的关系。具体研究的问题包括:幼儿同情心发展的一般特征与规律,包括年龄差异与性别差异;幼儿同情心与家庭环境之间的关系。研究获得以下结论:第一,幼儿同情心的发展存在性别差异,女孩的同情心水平高于男孩。第二,家庭物质环境与幼儿的同情心有关。父亲学历对幼儿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父亲学历对幼儿角色理解、情绪理解、心理援助和物质援助影响显著;母亲职业对幼儿同情体验、同情行为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母亲职业对幼儿的应答担心存在边缘显著,对幼儿心理援助存在显著影响;家庭不同收入因子对幼儿同情行为影响显著,具体表现为对幼儿物质援助存在显著影响;而家庭类型、由不同照料者照顾的幼儿以及幼儿是否独生这三个因子则与幼儿同情心无关。第三,家庭精神环境与幼儿的同情心有关。亲密度、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与幼儿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具体表现为幼儿的应答担心、角色理解、情绪理解、心理援助和物质援助与家庭精神环境中的亲密度、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和控制性五个维度呈显著正相关;幼儿的应答担心、角色理解、心里援助和物质援助则均和成功性维度呈显著正相关。第四,回归分析表明亲密度和组织性能够预测幼儿的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的发展树水平,具体表现为亲密度预测幼儿的应答担心、角色理解、情绪理解、心理援助和物质援助的发展,组织性能够预测幼儿角色理解、情绪理解和物质援助的发展水平;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和控制性能够预测幼儿的同情体验、同情理解和同情行为,具体表现为成功性因子能够预测幼儿应答担心、角色理解、心理援助和物质援助的发展水平,知识性能够预测幼儿应答担心、角色理解和心理援助的发展水平;娱乐性能够预测幼儿应答担心、角色理解、情绪理解、心理援助和物质援助的发展水平,控制性能够预测幼儿应答担心、情绪理解、物质援助和心理援助的发展水平。
其他文献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的应用越来越普及,现在大多数人都是从校园网的物理组成和校园文化来研究校园网,而没有重视校园网也是校园人生活的第二空间,在校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