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强与济贫:清末慈善事业的嬗变——以上海及其周边地区为例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nchen5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地区向来善风流长,"实惠在人、阴功在己"的积德福报观念,曾经作为慈善行为的基本出发点,支撑起上海"慈善巨擎"的美誉,但是,甲午战后,日益加剧的贫穷和骚乱改变了这种比较单纯的局面,实业凋敝,利权外溢,灾荒频繁,民变迭起,内忧外患交迫的危机催生了中国社会的急速变迁,弭乱的政治需求和富强的民族自救呼声都促使传统的慈善事业发生转型.转型以思想观念的嬗变为先,虽然阴骘报应观仍然是清末民间社会施善动机的一种,但时代精神的嬗变已经使新施善观浮到了舆论的顶端.流氓、盐枭等游民问题的严重和复杂,促使时人借鉴西方经验,提出了工艺改造的弭乱思路,在此基础上,人们又认为,泰西诸国的富强皆以工艺教育繁荣之故,因此中国也应走惠工兴商的道路,兴工艺又要先从贫民习艺开始,于是,以教为养就由改造游民的应急设想变成了谋求富强的治国之术,随着工艺教养的对象推及到贫民,为富强而济贫的新施善观就开始出现,教养兼施、工艺济贫成为新的施善手段.通过对传统善举弊端的批判和善堂经费困窘的出路思考,这些新观念开始为人们接受,时人并据此提出了慈善改良的种种方案.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于《明实录》考查与研究,认为应该全面认识《明实录》文献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尤其是重新认识其社会经济史料的丰富内容,以利于客观评价《明实录》的学术地位和
本文以1947年10月《中国土地法大纲》发布后,华北地区的土地改革运动为考察对象,探究在解放战争与土改运动相结合的背景下,乡村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变迁。此次土改运动中,乡村
摘 要: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得城市化进程速度加快。天然气作为城市市民生活与工作重要的物资保障,加强天然气管道运输的安全性对保障城市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管道长输天然气是一种高危险性的工种,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管道长输天然气工作极易发生安全事故,因此做好天然气长输管道运行中的风险控制工作对减少安全事故,确保天然气的安全运输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天然气长输管道运行中的风险和风险控制对策进行了研究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日益提高,国家对于天然气的勘查力度逐渐加重。由于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物质和环保方面的需要也日益提高,天然气长输管道也就迎来了它的飞速发展。  随着天然气管道的不断发展和延伸,管道企业需要担负的一系列责任——包括社会责任、经济责任和政治责任,也就越来越大。为此,企业人员需要尽可能的预防和处理一切有关天然气长输管道的问题。众所周知,天然气长输管道含水化合物就
中国近代以来连绵不绝的革命运动,使历史学研究深深打上了“革命”烙印,各派的史学家们在理解“革命与历史”的关系时,观点各不相同。刘大年先生是从延安解放区走进新中国并逐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