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与铙舌老人交谈》 ——二战末期井伏鳟二的文学创作

来源 :北京外国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748291485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选取刊载于《大陆》杂志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号的井伏鳟二的短篇小说《与饶舌老人交谈》作为研究对象,以此为基础对二战末期井伏鳟二的文学创作特点以及作者对于战争的态度进行了考察。《大陆》杂志创刊于一九四四年十月,由日本的大陆新报社在日军占领下的上海发行,是日语综合月刊杂志。一九四一年十一月,井伏鳟二接到陆军征用指令,以南方征用作家的身份被派遣至新加坡。一九四二年二月,井伏鳟二抵达日本占领下的新加坡,并于同年十一月解除征用后回国。回国后,井伏鳟二出版了作品集《花之城》(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和《御神火》(一九四四年三月)。但是,自此直至战争结束,除了以南方征用时期的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几篇短篇外,井伏鳟二的以本土体验为素材进行的小说创作目前仅限于新发现的这篇《与饶舌老人交谈》。一九四四年七月,井伏鳟二为了躲避空袭而避难至山梨县甲府市甲运村,在那里度过了一年多的避难生活。但在《井伏鳟二全集》(筑摩书房)所收录的同时代作品中却没有发现其于山梨县所执笔的、描写其空袭避难体验的作品。因此,新发掘的创作于战争末期山梨县的这部短篇小说《与饶舌老人交谈》作为了解井伏鳟二在山梨避难期间的创作活动的一篇重要作品,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论文首先对小说的两位主要人物进行了考察。小说的叙述者“我”并不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而是一个能够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井伏鳟二本人面貌的人物。同时,“我”也是一个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专注于观察和倾听却不对所看所听进行价值判断的人物。小说的另一位重要的出场人物即老人,出生于流放之地三宅岛,作为“不义之子”出生的他曾一度被遗弃。然而,虽然有着被遗弃的经历,老人却比任何人都要敬畏生命。在创作《与饶舌老人交谈》之前,井伏鳟二曾于一九四〇年发表了一篇以“弃儿”为主题的作品《遍路旅馆》。另外,其战后名作《三峡风物志》也是以同样的主题进行创作的作品。三部作品中的老人们虽然都有着被遗弃的经历,但他们同时也都具有对他人施以最大善意的慈爱品格。其次对小说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小说描写了战争时期实际发生的交通事故和屠杀动物园所饲育猛兽的事件,反映了战时日本本土的不合理的世态以及军国主义日本在推行战争政策时所表现出的暴力。另外,作者借老人的人生回顾了日本的近代化过程。笔者认为其旨在批判盲目地发动战争,肆意地破坏近代化成果的日本。此外,对于文中所描述的动物园里三组动物(狼犬、白孔雀、鹫)之间的故事,笔者将其做为描写“大东亚共荣圈”的寓言故事进行了解读,从不同种类动物之间无法和平共存中可以看出作者旨在表达对军部所宣传的“大东亚共荣圈”的不信任感。最后,笔者认为小说全篇对于“死亡”意象的描绘旨在预告日本本土的决战和空袭将会给日本国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以及众多的“死亡”。《与饶舌老人交谈》是二战末期的文学创作,其内容反映了战败色彩愈显浓厚的日本社会。虽说如此,小说整体上所反映出的对于战争的明显抵抗姿态在井伏鳟二的战时创作中也是尤为罕见的。究其原因,我认为与井伏鳟二的南方征用经历和山梨避难经历有很大的关联。很多先行研究已经指出南方征用经历对井伏鳟二的战后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通过这篇作品我们可以明白,其影响不是在战后,而是在战争末期就已经显露出来了。
其他文献
初中阶段的乒乓球教学是初中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用一个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乒乓球教学有很大的帮助。本文结合导学式教学法应用于体育领域的研究现状,通过探究导学式教学法在初中乒乓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为体育教学方法的研究提供一些经验,且提高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激情,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本文以导学式教学法在中学阶段乒乓球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为研究对象,结合本人的实际状况,选取了河北省邢台市临城镇
流动人口是社区中一个重要的主体,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意见》中提到,丰富流动人口社区生活,拓展流动人口有序参与居住地社区治理的渠道。近年来,流动人口在年龄结构、文化层次、服务需求等方面发生着改变:流动人口不仅是社区服务的接受者,还应当成为社区事务重要的参与者,社区治理潜在的贡献者,流动人口是社区治理中一股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在关注流动人口需求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流动人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提出使得市场上的股票收益与风险联系起来,但市场风险并不足以解释股票全部的收益,因此各种金融异象的研究开始兴起。从我国A股市场成立以来,也存在各种金融异象。市场上的信息由于可获得性不及时以及投资者非理性交易等原因,导致金融异象无法被及时被套利交易消除,Beta异象就是其中之一。Beta异象在定价模型发展初期被Black(1993)发现,对传统CAPM模型的倾斜角度提出质疑,并指出,
一个从未接触过现代媒介的族群在当代如何借助媒介立足,媒介又如何重构族群的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本研究以文化记忆理论和族群认同理论为理论框架,通过非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等研究方法,探讨了罗布人的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是如何,在当代又如何被媒介重构等问题。研究发现,当代罗布人文化记忆与族群认同的媒介重构过程主要包括记忆的书面化、记忆的影像化和记忆的空间化三个阶段,即是口传媒介向书面媒介发展、书面媒介向影像和
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的作用日益凸现,城市生活已经是当今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小说以城市人群的生活和心理状态为着力点,体现城市的地域特色和人群秉性。因此,反映城市生活和城市人精神状态的文学样式——城市文学,成为现代文学的一个研究热点。城市漫游者的形象源于德国思想家瓦尔特·本雅明。漫游者是文学、社会学和城市文化研究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形象,漫游则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人类活
在当前日益壮大的市场需求下,我国企业逐步脱离以银行为主导的融资模式,转而寻求资本市场的融资助力。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股权众筹业务甫一落地便受到颇多关注。股权众筹作为新型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一方面能够为投资者提供更加多元的投资渠道;另一方面,因其不同于融资成本较高、条件严格、难度偏大的传统融资模式,股权众筹相对适度的融资成本和适当简化的融资程序能够有效弥合和缓解我国小微及初创企业融资困难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网络平台成为公众发表意见和诉求的重要载体。公众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关注、监督个案的司法审判,并参与讨论。然而,当前网络舆情影响司法机关审判进程的情形时有发生,导致法官作出的裁判向网络舆情倾向的结果靠拢,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司法的独立性和公信力。本文首先解读了交往理性理论,阐述了交往理性理论的渊源、含义、内涵等内容。这部分说明了为何公众应当在交往中应用交往理性理论。其次,通过分析李昌奎
我国的非虚构写作实践从文学界起源,很快席卷新闻业。近年来,随着技术赋权以及时代和社会对真实的渴望,如“真实故事计划”此类提倡非虚构写作大众化的新媒体平台正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非虚构写作进入倡导用户生产内容(UGC)的大众书写时代。一方面,非虚构写作的大众书写丰富了媒介记忆的形式和内容,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不少如《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这般打着“非虚构”的旗号、行“虚假”之实的文章,非虚构写作的底线
“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后,选择养育两个孩子的家庭越来越多。二孩的出生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有着十分深刻的意义。而对于作为家庭成员之一的未成年大孩,影响也是不能忽视的。未成年大孩要逐渐适应从独生子女变成非独生子女的转变,还要学会理性看待父母不再只关注自己一个人的事实。这个过程充满了成长的挑战和心理逐渐成熟的变化。在此阶段中,有一部分二孩家庭中的未成年大孩可以顺利度过,还有很多未成年大孩因为各种原因没有
员工日常家庭生活中的家庭幽默氛围不仅可能会提高其对家庭的满意程度和在工作中的活力水平,还会进一步促进员工工作创造力的提高。此外,员工的睡眠质量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正向强化家庭幽默氛围对员工工作创造力的积极影响。研究采用经验取样法,对1 10名被试进行了为期连续10个工作日的追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员工晚间体验到的家庭幽默氛围通过家庭满意度和工作日的工作活力正向预测工作创造力;(2)员工的每日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