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机制研究

来源 :甘肃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shion3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据小农户与大生产、小规模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的实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小农户作为甘肃省农业发展占比最高的经营主体,其大量且长期存在的发展背景以及人多地少的矛盾决定研究小农户如何融入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此,首先,本文通过构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机理框架,作为本研究的坚实理论基础;其次,根据对甘肃省348户农户的调研,将小农户细分为自给型、发展型、兼业型、退出型四大类,以细化农户视角对小农户与现代农业衔接的情况及问题进行了分析。再者,明确了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基于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SEM)实证分析了甘肃省小农户参与现代农业的行为意愿及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对国内外小农户发展现代农业的典型衔接案例进行分析,构建了发展机制以促进甘肃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长效衔接,并对不同类型农户提出不同的衔接路径。具体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甘肃省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仅金昌处于基本实现阶段,大多处于转型或发展阶段,四大区域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但层次内差异较小。同时,甘肃省各市州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水平相对较高,但质量效益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第二,甘肃省小农户在各衔接标准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1)甘肃省小农户生产体系中,兼业化成为农户的普适选择,小农户生产体系达到现代农业基本实现标准;(2)小农户产业体系中,小农户单位耕地面积粮食产量达到了现代农业基本实现水平,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实现程度较低,且发展型农户的实现程度高于兼业型农户;(3)小农户经营体系中,土地流转面积及流转率与全国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且小农户土地流转并未改变其经营规模小的现状;(4)小农户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四类样本农户的人均纯收入平均值高于2018年甘肃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水平(8804元),达到了现代农业基本实现水平;(5)发展型小农和兼业型小农长期从事现代农业的意愿更强烈;(6)各类农户主要通过参与农业合作社实现与现代农业的衔接,其中发展型小农(48%)和自给型农户(25%)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程度最高。第三,不同经营类型的小农户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行为意愿存在很大的差异。结果表明:(1)行为态度和家庭生计禀赋对小农户参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意愿影响最大,劳动力数量、受教育水平、家中农机资产对家庭生计禀赋影响最为显著;(2)行为信念变量中,感知绩效相对感知风险其对行为态度的影响更大,经济效益和就业保障对小农户决策具有促进作用;(3)规范信念变量中,家庭成员和亲朋好友的意见高于村集体和地方政府对农户决策的影响;(4)控制信念变量中,缔约条件对农户参与行为的影响更为明显,且农户更多的考虑合作主体进入门槛的高低。(5)在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SEM)下,相较于发展型农户,自给型和退出型农户的现代农业参与决策受到主观规范、交易成本和家庭禀赋的影响更大。基于以上实证分析以及国内外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典型经验,本文从前提基础、动力激发、保障措施三方面构建了甘肃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机制框架,并针对四大类型的小农户,探索出了其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不同路径。认为退出型小农应通过发展土地契约来促进更多有意愿扩大规模的农户获得土地资源,以此实现两者的衔接。兼业型小农可通过土地出租、土地托管以及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双向形式来扩收减费。自给型农户则只适合通过建立农产品服务契约,来促进小农户在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配套社会化服务。发展型小农作为具有最大潜力实现与现代农业衔接的农户,通过全方位支持使其成长为农业现代化的直接经营主体。只有根据小农户的类型差异选择合适的衔接路径,才能保障两者衔接的长期稳定性。
其他文献
刑事错案在刑事司法实践中不可避免,有刑事司法就有刑事错案。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掀起了新一轮平反冤假错案的浪潮,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之下,海南陈满案、吉林孙氏三兄弟案
<正>近年来,非警务警情一直是困扰着公安机关的老大难问题,造成110不堪重负。群众非警务报警诉求理应由责任部门承担。但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和运行机制,造成群众非警务报
采用固相萃取与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联用(spe-HPLC-PDA)技术,建立了河水中12种微量多环芳烃(PAHs)的快速分析方法。选取C18为固相萃取小柱,经优化检测条件,PAHs在0.0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