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以来,基督宗教在西方侵略者的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的保护下大举进入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领域引发冲突,遭致颇多非议。晚清时期,基督教多以负面形象出现,被国人视为与传统儒家思想大相径庭的异端邪说,少数传教士和中国基督徒仗势欺人、挑战官绅权威,加剧了国人的反感。义和团运动后,基督教会努力反思自我、不断调整传教策略,加上民初宗教自由政策的出台、社会风气的转变,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形象有所改善。然而20世纪20年代因民族主义引发的非基督教运动,再次导致基督教的污名化。“九一八”事变以后,在华基督新教教会总体上持正义立场,为抗战救亡运动做出了巨大贡献。因而基督教在中国主流媒体中呈现的是积极正面的形象。《申报》作为近代中国发行量最大、影响最广的报纸,对基督教的报道极具代表性。卢沟桥事变后《申报》中的基督教报道,广泛涉及福音传播和社会事业的各个方面,呈现给读者的是受难的基督教、公义的基督教、奉献的基督教和奋进的基督教形象,此前基督教不科学、与地方社会冲突等的报道极少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媒体选择报道的倾向性。《申报》的此种倾向,首要原因固然是因为战时基督教会对爱国救亡运动的积极投入,但同时隐含诸多政治因素。比如,《申报》独立办报期间秉持拥护国民政府、积极抗战的立场,与基督教会的态度不谋而合;基督教会作为一股重要的救亡力量,亦为中国媒体积极争取的对象。国民政府也有利用广大信徒为抗战服务的目的,同时寄希望于团结基督教会来示好英美国家,以期获得他们的抗战支持。同时,国民政府希望在政教分离的原则下,继续保持此前建立的、良好的政教互动关系。总之,抗战时期中国主流媒体中基督教形象的变化,反映出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认可,教会长期以来融入中国社会的愿望,在一定程度上借助战争环境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