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猪伪狂犬病(Aujeszky’s disease)最早发现于美国,在1920到1940年间呈世界性散在发生,并且在之后30年间呈爆发性,其发病率明显增加。目前,猪伪狂犬病在我国仍然是威胁养猪业的重要疾病之一。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属于疱疹病毒科病毒,为有囊膜的双链DNA病毒。PRV感染动物后可以沿着感染部位附近外周神经复制移行,逐渐进入中枢神经系统(CNS),导致脑组织发生病变。研究伪狂犬病病毒诱导的小胶质细胞(microglia)动态变化及microglia动态变化对疾病发展进程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主要通过建立PRV人工感染小鼠模型,研究伪狂犬病病毒感染诱导的小胶质细胞动态学变化。实验采用PRV-Bartha K61疫苗株皮下人工感染小鼠,使用6×104 TCID50、1×105 TCID50以及2.7×105 TCID50三组剂量作为人工感染剂量。三组剂量均在人工感染后6 d导致小鼠出现死亡,小鼠存活率分别为93%、93%和85%。然而在人工感染后第7 d,小鼠存活率差异显著,6×104 TCID50剂量实验组存活率无变化,而另外两组分别降至67%及14%。各剂量组人工感染后均导致小鼠大脑及脑干出现病变,其病变程度与人工感染剂量呈正相关。1×105 TCID50剂量实验组既能使小鼠保持较高的存活率,又可导致明显的脑组织病变,所以采用其为后续实验人工感染剂量。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激光共聚焦及流式细胞术分析PRV感染诱导的microglia动态变化。用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抗体和microglia及巨噬细胞特异性蛋白抗体Iba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标记增殖的microglia,用Iba1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microglia细胞形态。结果显示,PRV感染后大脑组织中出现增殖的microglia,其形态由静息状态(Resting)转化为活化状态(Activated)。应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deoxy-uridine,Brd U)示踪技术,证明microglia非原位增殖。通过用G蛋白偶合受体激酶1(Gr1)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表面抗原Ly6G抗体及抗单核细胞表面抗原Ly6C抗体,经流式细胞术分析增殖microglia的表型特征,结果显示增殖microglia为CD11b+CD45hi Gr1+Ly6G-Ly6Chi,证明其来源于外周血炎症性单核细胞。通过Semi-quantitative PCR方法对PRV感染后microglia极化状态分析的结果表明,M1型标志性细胞因子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IL-12的表达量随着感染经过时间递增。M2型细胞因子IL-10和YM1在PRV人工感染后6-7 d表达量上升,说明microglia在PRV感染后向M1及M2方向均有极化,microglia的极化状态与PRV致病性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