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43例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包括临床表现、诊断、辅助检查、手术资料、病理资料、术后随访等内容,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研究对象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2013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43例嗜铬细胞瘤手术患者,其中男23例(53.49%),女20例(46.51%),年龄11-76岁,平均年龄为46.51±2.32岁,高血压病史1月-22年,肿瘤直径5.34±2.60cm,其中左侧单发18例(41.86%),右侧单发12例(27.91%),双侧6例(13.95%),异位7例(16.28%)。所有患者均成功手术,术前准备时间9.40±5.33天,其中开放组13例(30.23%),腹腔镜组30例(69.77%);手术时间:开放组3.38±1.92小时,腹腔镜组3.01±3.43小时;手术出血量:开放组796.15±576.05m1,腹腔镜组196.00±212.56m1;患者平均住院时间21.13±7.89天。对43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辅助检查,术前准备,手术方案,病理,术后随访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嗜铬细胞瘤最常见临床表现为高血压发作,约占病例总数的95.35%,高血压基础上,多数患者伴有头痛、多汗、心悸等特异性表现。上述三种特异性表现中,12例患者(27.91%)仅出现其中一种,25例(58.14%)出现上述两种,4例(9.30%)上述三种临床表现同时出现。无临床表现者2例(4.65%),均为健康查体发现。43例患者中,左侧单发18例(41.86%),右侧单发12例(27.91%),双侧6例(13.95%),异位7例(16.28%)。243例患者中,9例查尿VMA,5例阳性,阳性率55.56%。26例行CT检查示肿瘤直径5.00±1.97cm;15例行磁共振(MRI)检查示肿瘤直径5.35±2.72cm;CT检查与MRI检查肿瘤直径与病理直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术前准备:所有患者均进行术前降压扩容治疗,复方右旋糖酐40注射液500ml ivdrip qd,a受体阻滞剂酚苄明(Phenoxy-benzamine)15-30mg,每日分三次口服起,逐渐加量至30-60mg,每日分三次口服,术前准备时间2~20天(8.86±4.49)。扩容与使用a受体阻滞剂时间长度对术中是否有血压波动无显著影响(均P>0.05)。4患者肿瘤直径<6cm组27例,其中腹腔镜手术22例(81.48%),开放手术5例(18.52%),肿瘤直径≥6cm组患者16例,其中开放手术8例(50.00%),腹腔镜手术8例(50.00%)。5腹腔镜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上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免疫组化:7例异位嗜铬细胞瘤患者中有6例查CgA、Syn、S-100及Ki-67。CgA阴性者6例,阴性率100%,Syn阳性者6例,阳性率均为100%,S-100阳性者5例,阳性率83.33%,Ki-67值大于1者15例,均存在恶变倾向,其中1例S-100阴性者Ki-67大于1。7术后随访:术后对43例患者进行随访,失访1例。24例伴高血压患者中,术后血压恢复正常者12例(50.00%),23例伴血糖异常患者术后血糖恢复正常者14例(60.87%),42例随访患者术后3个月皮质醇、醛固酮、血管紧张素I、血管紧张素Ⅱ、VMA均表现正常。结论1高血压是嗜铬细胞瘤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其高血压发作与其他继发性高血压疾病相比不具有特异性。对于合并头痛、多汗、心悸等症状的恶性高血压患者,应警惕排除嗜铬细胞瘤。2尿VMA在嗜铬细胞瘤诊断中具有一定意义,但检测阳性率较低。CT与MRI对于诊断嗜铬细胞瘤具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嗜铬细胞瘤在MRI T2加权像上具备特异性高信号表现,在术前诊断肿瘤性质方面具有重要意义。3充分的术前降压扩容有效地使患者围手术期血压平稳,确保手术安全。但术前扩容与使用Q受体阻滞剂的时间长短对患者术中血压波动无显著影响。4肿瘤直径<6cm的肾上腺嗜铬细胞瘤是腹腔镜手术治疗适应症。对于≥6cm的嗜铬细胞瘤需要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及及性质来制定手术方案。5腹腔镜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引流量及引流时间上显著低于开放手术组患者。6患者术后免疫组化,其中CgA在异位嗜铬细胞瘤均不表达,Ki-67>1的患者中,有部分患者S-100阴性,并且这些患者在术后随访中均未出现恶变。7术后随访表明手术治疗对嗜铬细胞瘤治疗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