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肠出血型大肠杆菌(Enterohemorrhagic E.coli,EHEC)属于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家族的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对人和动物产生危害的食源性人畜共患病原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主要致病菌株为O157∶H7血清型,能够引起轻度感染、水样腹泻、出血性肠炎、溶血性尿毒综合征(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HUS)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时能够导致机体死亡。兔的用途主要包括:作为实验动物使用、作为特种动物养殖、作为食物来源,以及作为伴侣宠物。在兔的生长过程中经常受到EHEC感染的威胁,一般会导致腹泻甚至是快速死亡。本研究从自然发生急性腹泻的临床感染的兔的肠道内,分离出TS和MY两株细菌。经过选择培养后,将疑似菌落进行染色后经显微镜镜检,分子生物学方法确定二者均属于大肠杆菌属。并通过设计不同的引物,使用基因克隆和RT-PCR的方法进一步扩增得到EHEC的经典毒力基因。EHEC在感染过程中的主要毒力因子能够促进其粘附在肠上皮细胞上,造成肠道损伤并产生志贺毒素。本研究为了阐明EHEC在兔体内的致病机制和宿主先天性免疫反应,对上述分离到的TS株和MY株细菌进行了实验性感染。系统性的描述了感染EHEC兔各组织中细菌的含量、表现出的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变化以及先天性免疫应答。结果显示,感染MY株和TS株细菌的兔都表现出了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和腹泻;同时还表现出典型的病理变化,如纤维素性心包炎、心内膜出血以及肝脾出血肿胀并伴有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虽然在细菌生长稳定期,TS株的最大数量达到6.46×10~9 CFU/mL,高于MY株的2.29×10~9 CFU/m L。但是感染MY株兔的腹泻发生率和致死率均高于感染TS株组。在两组细菌感染的兔中观察到的典型症状里,MY株感染的兔的心脏、肝脏和脾脏的组织病理变化比感染TS株的更加严重。为了研究兔感染EHEC的先天性免疫机制,探讨机体炎症和抗细菌反应,本研究进一步检测了主要的炎性细胞因子和防御素在感染兔肝脏和脾脏中的基因表达情况。在肝脏和脾脏中,MY株和TS株的感染均可以诱导促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IL-8、IFN-γ和TNF-α表达量的上调;并且在感染之后的第三天,α-防御素和β-防御素的表达量显著上调。在脾脏中MY株诱导的α-防御素和β-防御素的表达高于由TS株诱导的表达。然而,在肝脏中TS株诱导的α-防御素和β-防御素表达高于MY株。最有可能原因的是,肝脏和脾脏中MY株和TS株的增殖过程不同,从而诱导了不同的免疫应答。本文系统性的研究了兔感染EHEC TS株和MY株后的致死率、组织中细菌的含量、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变化。进一步检测了脾脏和肝脏中的主要炎性细胞因子和防御素。为EHEC在兔体内的定植、致死率和先天性免疫在感染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观点。总之,本研究的结果为EHEC TS株和MY株诱导的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提供了新的观点,为诊断临床中该菌引发的感染提供了一些有用的参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