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1896年和2009年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时空变化研究

来源 :哈尔滨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4次 | 上传用户:cx81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植被反映陆地植被的碳固定能力,是表征陆地生态过程的关键参数,是理解地表碳循环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对估算地球支持能力和评价陆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黑龙江省为研究对象,以黑龙江省1896年的森林分布图、CRU数据,基于MODIS的黑龙江省2000年和2009年的NDVI数据、2009年的气温、辐射和云量资料为基础,参考相关研究结论,采用C-FIX模型,结合ArcGIS空间分析和ERDAS软件,模拟出1896年和2009年黑龙江省绿色植被NPP生产量,并进行控制实验。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黑龙江省1896年全年NPP生产总量为28353.07万t,NPP生产量在全年分布是不均匀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6月、7月、8月为NPP主要积累月份,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全省NPP产量分布存在差异,高值区与低值区的差异可达2倍左右,大体分布形势为西南部地区高于中东部地区、东南部地区和西北部大兴安岭地区。⑵黑龙江省2009年全年NPP生产总量为12434.25万t,NPP生产量在全年分布是不均匀的,季节性变化十分明显,6月、7月、8月为NPP主要积累月份,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全年NPP生产量空间分布存在差异,高值区与低值区的差异最大可达10倍左右,分布形势为大小兴安岭、伊春和牡丹江等林区NPP单位产量高于东北部三江平原和西南部松嫩平原地区。⑶对黑龙江省1896年和2009年两个年份的NPP生产量及空间分布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主要结论为:1896年绿色植被NPP年生产量是2009年的2.28倍,两个年份各月NPP产量的差异均在1~3倍之间;1896年和2009年全年NPP生产量随月份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百年间,NPP生产量的空间分布变化极其显著。1896年,西南部为全省NPP产量最高的区域,最低值则出现在大兴安岭地区;而2009年,NPP生产量高值区位于大小兴安岭,最低值则出现在西南部地区;百年间NPP生产量减少程度最大的区域在黑龙江省西南部的松嫩平原,东部三江平原地区NPP减少程度也比较大,中部和东南部次之,西北部大兴安岭地区减少程度最轻。⑷根据控制实验与现实年份模拟结果对比分析得知,植被要素和气象要素对NPP产量都存在影响,但植被要素对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更大。百年间,黑龙江省植被变化主要源于人类对土地的开发和利用,人为原因使得地表自然植被锐减,对黑龙江省及周围区域的生态系统平衡产生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伏牛山地位于我国北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区,地理位置独特,分界作用明显,山体的山地效应在中海拔山地中比较有代表性,因此,论文从宏观景观异质性的角度和微观环境异质性两个方面对伏
GIS数据库的更新传播就是依据一个新版GIS数据库中变化更新的要素及相关信息,对另一个GIS数据库实施相应的更新操作,以使其具有良好现实性。更新传播包括模式匹配、变化提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