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研究了外国直接投资路径下国际产业转移的形态、机制、规律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并就中国产业承接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政府规制和产业政策建议。文章第1、2章梳理了国内外比较有影响的产业转移理论和经济思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文章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突出强调了其规模化特征。分析了现行产业结构统计口径的弊端,指出在FDI存量较大的经济体中,以GDP指标定义的产业结构不能准确反映该经济体的实质内涵。文章明确界定了国际产业转移的三条路径:国际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合约性国际生产,并分别作了较为深入的描述,限定本文研究的具体领域为国际直接投资路径。文章分析了要素流动性不足和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前提性影响;产业转移三种主要类型迁延递进,产业链边际环节转移渐成主体性趋势,国际分工的边界也因此由大类产业层次向产业链层次移动。第3章研究了发达国家产业外向转移的动力机制和区位抉择因素。推动发达国家产业外向转移的动力主要是效率导向、市场导向和规制导向因素,通过边际产业和产业链边际环节的外向转移,使得发达国家产业竞争力得到提升,国际市场占有率增加,发达国家国内的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国民经济整体效率上升。影响发达国家产业外向转移区位抉择的因素主要有:要素成本、产业集群、目标市场规模及其成长性、社会和政治环境等。国际产业转移的区位序列通常是沿着移入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的路径由上向下转移,即先进入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国家,然后依次进入经济发展梯级较低的国家。第4章分析了产业转移对母国的综合影响。对于母国而言,边际产业和产业链边际环节的外向转移促进了其国内的资源优化配置,提升了母国的产业结构。产业外向转移的过程中,低效率产业移出为高效率产业让出了市场空间和对资源的占用,有助于增强母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产业外向转移对母国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则是多维度的,短期、静态地看,会引起就业岗位的流失,增加失业压力,但从长期、动态的角度看,产业转移过程中,母国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优势产业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总体经济增长加速,这些都会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实际统计数据也证明发达国家的失业率不仅没有随着产业外向转移而上升,反而呈现下降趋势。第5、6章研究了国际产业向中国转移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总体特征是以服务业为主体,以并购为主要方式;而向中国的产业转移则以制造业为主体,以绿地投资为主要方式。中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动因虽然不再与“双缺口模型”的条件设定吻合,但中国市场存在“资本充裕,投资不足”的现象,跨国公司作为有效投资主体在相当程度上起到了激活资本蓄水池的作用,这是外资进入的一个重要引致因素。伴随着国际产业大举向中国转移,中国国内市场的产业集中度增加,进入壁垒相应提升。研究外资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有必要从利益主体的角度区分自主产业和外控产业,以自主产业的利益作为分析和决策的主视点,以GDP角度作为从属视点。在产业层面上判断外资进入正负面效应的核心尺度是技术溢出,产业政策设计应该以技术溢出为目标。中国近年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愈益加剧,其主要背景正是国际制造业向中国的大举转移。第7章提出了中国应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政府规制和产业政策建议。针对国际产业转移的政府规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安全规制,二是反垄断规制。经济安全包括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公众安全和产业安全,要建立国家经济安全维护机制,尽可能减少在产业转移中可能出现的外资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反垄断规制一方面是要缔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另一方面要防范外资垄断对国内弱势产业的损害。产业政策导向则应该以技术溢出和结构升级为目标,促进中国经济素质和产业层级提升。在当前中国市场资金和外汇紧缺度大为缓解的情况下,外资的技术溢出作用更加凸显,应该成为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