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姬塬地区位于鄂尔多斯盆地陕北斜坡中西部,三叠系延长组是其主要的含油层系,近年来长2油层组在勘探开发中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科学合理地预测有利储层分布区域,作者深入研究了该区长2储层砂体的展布特征、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成岩作用对孔隙的影响,最终结合沉积、成岩、微观孔隙研究成果,对研究区有利储层进行了合理预测。通过岩心观察、粒度及测井分析并结合区域沉积背景等资料,确定姬塬地区长2油层组为三角洲平原亚相沉积,平面上可分为分流河道和分流间洼地微相,其骨架砂体由分流河道沉积形成。借助铸体薄片分析、扫描电镜及高压压汞技术等分析手段,识别长2砂岩主要发育残余粒间孔和溶孔,孔隙小,分布状况差,结构复杂,喉道细小且不均匀,显示山较强的非均质性,整体属于典型的低孔低渗型储层。通过对储层岩石学特征及成岩作用特征的分析,认为姬塬地区长2储层砂岩为细粒长石砂岩、岩屑长石砂岩,达到了中成岩A期。压实作用、碳酸盐胶结作用为破坏性成岩作用,溶蚀作用为建设性成岩作用,高岭石为低破坏性成岩作用,包膜绿泥石胶结总体属于建设性成岩作用。将研究区划分为四种成岩相,其中以孔隙衬里式绿泥石胶结及不稳定组分溶蚀相储层物性最好。通过对物性展布规律及孔隙演化分析认为,沉积作用决定了储层原始孔隙度的发育,成岩作用主要决定了对储层原始孔隙的改造程度及次生孔隙的发育程度。经过综合分析及评价,将长2储层划分为四种类型,其中Ⅰ类、Ⅱ类为最有利储层,主要在分流河道砂坝中发育,有利储层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西北部。此次研究为姬塬地区一步勘探开发提供了地质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