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爱玲,是一个在当代文坛被不断言说的传奇人物,她在不同时期的某些文学创作,注入了其个人经历、情感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其童年的创伤、过早产生对人生的幻灭感都在影响着她成年后的创作,因而一定程度上具备了“自传体”的性质。本文试图通过比较张爱玲写于不同时期的“自传”,找出它们的异同,分析张爱玲审美观的变化。无论是早期还是晚期作品,张爱玲都通过写作来实现自我认同和自我建构,并通过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建构起自己独特的道德观和人生观,这些艺术形象正是作者复杂而又有迹可循的个性的自我变形。张爱玲中晚期作品如《小团圆》、《雷峰塔》、《易经》通过更加大胆的直面创伤、揭露自我的叙述,既承接了中国现代文学谱系中郁达夫开启的自叙传小说传统,又体现出了西方自传文学的“忏悔/自白”的特质,这恰恰又和张爱玲的中西生活履历相契合。这种对人性的展示和对自我的真实剖析,已经超越了中国现代任何形式的自叙传或“忏悔录”。而张爱玲在这种展示中,实现了对自我创伤的治疗、历史怨恨的清算,和对自我心灵的救赎。从一个个人的人生角度来看,作家将写作、自我经验、精神世界实现了一种完全的自我自洽。论文共三章。第一章着重分析张爱玲的创作如何融入“五四”运动后觉醒的女性自传体创作潮流中,置身于女性自传创作传统之中,张爱玲对其有哪些继承与反思。第二章主要分析作者不同时期作品中的自传性,这种创伤性记忆的重述带有作者对于回忆的自我选择和自传叙述不可避免的虚构性,这些“自传”改写的不同版本体现了她创作审美观和写作风格的转变。从小说技巧、作品精神风貌等各方面来看,《小团圆》都是其自传体作品中更加成熟的作品。第三章从自传体作品看张爱玲的性格与其创作的关系,她的思想深受古典主义影响,作品透出虚无主义的底色,个性主义是张爱玲在创作中自始至终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