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城市设计是以实体和空间为两个基本要素。但空间往往容易被人们忽视,特别是城市街道空间。虽然人们生活于其中,却常常成为城市建设中缺乏设计的空白点。城市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大量高层办公楼的出现,那些富有人情味、充满生活气息的城市已近乎不复存在了。空间拓展造成了人们交往的距离,心灵的隔阂越来越深。怎样唤起人们对于场所的记忆,如何创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宜居空间,使富有人性的生活方式和意义更为明确的显现出来,这是现代城市发展所不容忽视的重大问题,亦为本文讨论的核心。本文主要通过理论综述和实例探讨两大部分来研究城市街道空间的场所性问题,对如何利用建筑现象学的相关原理来体现街道空间中场所精神的回归进行了探索和思考。前一部分主要对街道空间场所性问题进行了探讨,由空间概念至场所理论,提出了街道空间的场所性问题。由浅入深,逐步分析,最后总结出设计原则。后一部分结合秦皇岛市北戴河区城市街道急需改造的现状,通过对其历史背景,街道空间及人的行为活动的分析,运用场所理论,提出了北戴河街道建筑景观的改造原则和改造意向。在文化趋同的今天,只有扎根本土、源于地方的文化才是有生命力和创造力的文化,也只有寻求自己文化的根,才不会变成“文化殖民地”。城市街道空间不仅是一个独立的地理单元,也是一个经济载体和人文场所,每一个城市,每一个街道空间都存在着深层次的文化差异,尊重和保持场所精神并不意味着完全固守和重复原有的具体结构和特征,而是一种对历史的积极参与,人们在参与中获得了牢固的存在根基,而这正是场所最根本的目的和意义。总之,本文希望通过“场所性城市街道空间”的概念唤起人们对城市中人性空间问题的关注,从而引发对城市街道空间形态的整合、建筑立面的保护与更新、街道景观的人性化设计以及如何增强场所的可识别性等问题加以进一步深入思考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