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牧民定居是改善游牧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状况的关键举措。从游牧到定居必然会引起牧区社会组织形式、生产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牧民必须适应定居生活才能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彻底解决牧区贫困问题,国家在牧区实施了牧民定居政策。将提高牧民生活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解决牧民贫困问题。牧民定居工程涉及到人口的迁移、居住地的更换、从事行业的变动、生计方式的转换。因此,牧民定居是对游牧民族来说不仅是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还是一场民族文化的根本转型,定居牧民需要经历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定居后,牧民拥有了自己的耕地,定居点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牧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牧民们慢慢开始改变他们自身的生活、生产、生计方式。 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运用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文化变迁理论、社会变迁理论为指导,以巴州和硕县乃仁克尔乡乌勒泽特村为调研点,采取入户调研、深入访谈的方法,调查并研究乃仁克尔乡乌勒泽特村牧民定居的社会背景、目前的生活现状、牧民定居的实施过程以及牧民迁入定居点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适应性情况等深层次问题。提出了完善牧民定居模式的一些思考,希冀让“牧民定居”政策能够真正为“民”,能够为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改善和发展带来切实有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