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民定居后的变迁与适应——以乃仁克尔乡乌勒泽特村为例

来源 :新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bi123456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牧民定居是改善游牧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状况的关键举措。从游牧到定居必然会引起牧区社会组织形式、生产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发生相应的变化。牧民必须适应定居生活才能跟上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彻底解决牧区贫困问题,国家在牧区实施了牧民定居政策。将提高牧民生活与生态环境结合起来,解决牧民贫困问题。牧民定居工程涉及到人口的迁移、居住地的更换、从事行业的变动、生计方式的转换。因此,牧民定居是对游牧民族来说不仅是一个急剧的社会转型,还是一场民族文化的根本转型,定居牧民需要经历长时间的适应过程。定居后,牧民拥有了自己的耕地,定居点也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牧民的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牧民们慢慢开始改变他们自身的生活、生产、生计方式。  本文通过对文献资料的梳理,运用民族学与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以文化变迁理论、社会变迁理论为指导,以巴州和硕县乃仁克尔乡乌勒泽特村为调研点,采取入户调研、深入访谈的方法,调查并研究乃仁克尔乡乌勒泽特村牧民定居的社会背景、目前的生活现状、牧民定居的实施过程以及牧民迁入定居点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适应性情况等深层次问题。提出了完善牧民定居模式的一些思考,希冀让“牧民定居”政策能够真正为“民”,能够为游牧民族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的改善和发展带来切实有效的作用。
其他文献
小学生大多处于成长的初级阶段和基础阶段,在小学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教育对于提升社会对信息时代的认识,促进小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教育制度改革不
期刊
传统的西藏社会是一个宗教权威支配下、实施政教合一制度的社会,此外,政治权威(噶厦政府)、世俗权威(世袭贵族)等类型的社会权威也在西藏社会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自1959年西藏实行
宗族是人类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人类学的中国宗族研究主要集中在华南地区,研究涉及宗族功能、宗族文化复兴、宗族结构、宗族文化、村落政治和族群认同。宗族研究的主要对象既
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各科教学,为教和学创造了广阔的空间。信息技术已成为现代学生观察世界、探索世界、开阔视野的重要工具。就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期刊
叶城县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汉族是该地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一批以生存型和发展型汉族移民迁入叶城县,并在这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