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L.var.mongolica Litv.)是华北北部的造林树种,亦适作园林绿化树种,抗寒性很强。通过对2年生樟子松实生苗进行了4个不同温度+光周期处理:长光周期高温(16h/8h,15℃)(LDHT),长光周期低温(16h/8h,3℃)(LDLT),短光周期高温(8h/16h,15℃)(SDHT),短光周期低温(8h/16h,3℃)(SDLT),研究温度和光周期对樟子松抗寒发育的影响及两因子对抗寒性的影响是否呈加性。分别用电导法(EL)、褐变法(VSD)和荧光法(CF)测定了针叶的抗寒性,用电导法测定了茎和芽的抗寒性;测定了茎和针叶的干重/鲜重比(DW/FW)及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针叶的叶绿素含量和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通过对田间不同年龄、不同时期的樟子松分别进行抗寒性、电阻抗参数、相关酶(还有其他的生理指标)的测定,验证电阻抗参数及酶与抗寒性的关系,以及不同时期它们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1.经恒定的温度与光周期处理后,樟子松苗的针叶、茎和芽的抗寒性分别达到其相应的固定水平。但各器官达到的抗寒性固定水平不同。2.低温与短光周期对樟子松苗抗寒性的影响并非呈加性。3.高温+长光周期处理能够诱导抗寒性增强,不支持“高温+长光周期处理不诱导植物增强抗寒性”的假设。4.三种方法测定的针叶的抗寒性有差异,但具相关性,在实践中应以一种方法为主,辅以其他方法综合评定树种的抗寒性。5.低温处理的茎和针叶的干物质含量和抗寒性相关性高,高温处理的相关性差;叶绿素含量和抗寒性的相关性没有规律;未经冷冻处理的针叶的Fv/Fm和针叶的抗寒性呈多项式相关;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和抗寒性不直接相关。6.树木年龄对电阻抗图谱、电阻抗参数影响较年发育阶段大。7.冷冻处理后,茎的电阻抗参数弛豫时间τ1和针叶的细胞膜时间恒量τm可以和胞外电阻率re一样作为计算抗寒性的参数。8.樟子松苗抗寒性较强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高,过氧化物酶(POD)活性低;抗寒性较弱时,SOD活性低,POD活性相对较高。9.樟子松苗抗寒性强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高;抗寒性弱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较低。10.樟子松苗的抗寒性强时,丙二醛(MDA)含量较低;抗寒性弱时,MDA含量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