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旧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及成因

被引量 : 24次 | 上传用户:zhang_25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旧锡多金属矿床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是一个驰名中外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本文在深入细致的野外地质工作基础上,对矿石进行了系统的显微鉴定,并对特征矿物做了电子探针定性、定量及面扫描分析,然后通过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Pb、S、He、Ar)对比研究,探讨了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来源,论证了个旧锡矿区经历了广泛且具有重要成矿意义的中三叠世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和燕山晚期的花岗岩岩浆热液的叠加改造成矿作用。最后重新建立了矿床的成矿模式。论文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 1. 中三叠世,个旧矿区处于特殊的沉积环境—陆裂谷系中的局限边缘海盆。 2. 中三叠世安尼期海底喷发的玄武岩,在时间、空间上与区内锡多金属矿床有着密切联系。该玄武岩源于富集成矿元素上地幔区,其地幔源区熔融前经历了交代富集作用。该富集作用对本区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着重要意义。 3. “层间氧化矿”矿体的产状以及矿石类型隐含着同生沉积的信息。 4.矿石显微鉴定结果表明矿区曾发生热水沉积成矿作用,部分接触带矿体是燕山期花岗岩岩浆热液叠加、改造热水沉积矿体形成,在某些层间矿中,尤其是离花岗岩体较近的层间矿,存在后期岩浆热液叠加成矿作用。 5.锡在鲕状黄铁矿、胶状结构黄铁矿中的大量存在,表明海底喷流时携带了大量成矿元素,具有成矿的潜力,同时锡石包裹体的存在暗示着海底喷流时可形成锡(SnO2)矿体。 6. 电气石细脉型锡矿与层间赤褐铁矿型锡矿的矿石及锡石单矿物稀土元素组成与花岗岩稀土对比研究,表明电气石细脉型矿体为花岗岩岩浆期后热液成因,而层间赤褐铁型应为热水沉积成因。层间矿块状硫化物中单矿物的稀土组成分析结果,表明部分层间矿存在热水沉积成矿作用,同时也存在花岗岩岩浆热液成矿作用,这与岩矿鉴定结果一致。层间矿围岩稀土和微量元素结果也表明部分围岩为热水沉积形成。 7.矿石铅、硫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部分铅和硫源于印支期的热水沉积作用,另有部分铅、硫源于燕山期花岗岩岩浆热液作用;氦、氩同位素地球化学资料反映出该矿床早期成矿流体中氦主源于地幔,为热水沉积成因,同时
其他文献
灾害是伴随人类社会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异常现象,巨灾更以其巨大的破坏力及惨烈后果而给人类社会带来严重的威胁。巨灾不可避免,巨灾损失也不可避免,因此,必须正视巨灾发生及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家乐休闲逐渐成为新宠。分析了目前农家乐市场在营销方面存在的问题,结合丽水市莲都区农家乐发展的实际,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认为必须建立行之
分别采用具有和不具有弯曲弧磁过滤器的两种真空阴极弧离子镀方法 ,在不同工艺参量下制备了类金刚石碳膜 .采用Raman光谱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 (XPS) ,分析了不同工艺参量下的类
<正> 历史的巧合,使她们谱写了历史的记载。五百年前,中华民族杰出的航海家郑和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海上通道,使文明的古国走向了世界,这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今天,我国
纪录片创作中的真实与虚构的关系,随着虚拟技术在纪录片中的广泛应用而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通过相关资料的梳理,勾勒出纪录片在数字时代真实观的嬗变,以期对纪录片
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产生和发展,对我国审计的发展产生冲击,区块链技术在联网审计中的应用也日渐广泛。文章阐述了联网审计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挑战,以及在大数据下区块链技
声乐表演是一个二度创造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完成需要演唱者在技巧运用、感情抒发以及现场发挥等方面的相互配合,而其中情感的表达最能渲染气氛,它是联系表演者与欣赏者的纽带,
基于树枝状金属结构单元的电磁谐振特性,设计了一种双面大小树枝状结构的超材料吸收器,该结构分别是正面二级树枝及正对的背面三级树枝.通过仿真模拟设计了不同的阻抗匹配方
性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传统的青春期 性教育,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对象,不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学生主体参 与,是学生对待性的态度转变的主要因素。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