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能源愈发匮乏,环境污染也日益严重,因此开发和利用环境友好的可再生能源已经迫在眉睫。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作为一种新型的微生物电化学能源转化技术,能够在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同时产生电能,具有独特的环境效应,从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研究。MFC大多采用以氧气作为阴极电子受体的空气阴极,这主要是因为这种电池结构设计简单,且空气中的氧气廉价易得,不会额外增加系统的运行成本。因此,如何获得高性能空气阴极成为了提高MFC性能的关键之一。
目前,提高空气阴极性能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在适合微生物生长的中性条件下,采用高效的氧还原(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催化剂。高效的阴极催化剂不仅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使氧还原反应趋向于更快反应速率的4e-反应途径进行,还能改善阴极的反应动力学,强化阴极性能,提高MFC输出功率。当前最常用的ORR催化剂为贵金属铂及其衍生物,但是贵金属催化剂价格昂贵,且在MFC长期运行条件下会出现毒化失活的现象。近年来,研究发现杂原子掺杂的碳材料具有高效的4e-反应效率,且对代谢产物的毒化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是有巨大潜力的ORR催化剂。在这些碳质催化剂中,基于廉价、可再生、来源丰富的生物质材料制备的自掺杂ORR催化剂因其自身独特的孔隙结构、制备简单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直接碳化制备的碳质催化剂比表面积较小,孔隙分布简单,电催化活性仍然较低,限制了其在MFC中的应用。除了ORR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外,空气阴极的结构决定了催化剂的可及性和利用率,以及电极内的物质传输效率,也对阴极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常用的片状阴极大多存在制备方法复杂的问题,同时粘结剂的使用会降低电极的电导率,阻碍氧气和离子的有效传输,极大的限制了电池的性能。
针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空气阴极材料和结构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基于生物质碳基阴极内电化学催化和传输强化的目的,结合电化学和材料学等多个学科,对碳质空气阴极MFC的ORR催化活性、阴极的物质传输特性及MFC性能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以蛋白核小球藻为碳质催化剂的原材料,Mg5(OH)2(CO3)4和ZnCl2为硬模板,通过直接碳化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多级孔隙的碳质催化剂,研究了不同硬模板对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及ORR催化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喷涂法制备了片状空气阴极,测试了MFC的产电性能;(2)提出了整体式无粘结剂管状空气阴极的制备方法,研究了阴极制备过程中去离子水的比例对阴极微观形貌、孔隙分布、氧气扩散及ORR催化活性的影响,进而探究分析了不同阴极在MFC中的传输特性和MFC的产电性能。(3)在制备的整体式空气阴极的基础上,采用Fe3+水热处理的方法实现杂原子掺杂和孔隙结构的进一步丰富。实验对比了不同浓度的Fe3+对阴极的微观形貌、孔隙分布、杂原子掺杂情况的影响,同时研究了Fe3+掺杂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以Mg5(OH)2(CO3)4和ZnCl2为双模板,蛋白核小球藻作为碳质催化剂前驱体,能够直接碳化制备具有多级孔隙的高效ORR碳质催化剂,Mg盐有助于大孔的形成,ZnCl2能够在碳骨架上形成大孔和中孔。双模板有助于催化剂中更多的氮元素掺杂和石墨氮的形成,从而形成更多的有效活性位点,提升催化剂的ORR催化活性。采用双模板的CP-M-Z的ORR过程主要为4e-途径,并在旋转环盘测试中展现出优于Pt/C的最大极限电流密度,且其电化学有效活性面积要远高于分别采用单模板的CP-M和CP-Z。对MFC进行性能测试发现,CP-M-Z获得了2288±30mW m-2的最大功率密度,远高于同等催化剂载量的Pt/C阴极MFC(1403±75mW m-2)。与其他文献报道的碳质ORR催化剂相比,CP-M-Z在极低载量的情况下获得了具有领先水平的最大功率密度;同时,其质量比功率远高于其他碳质ORR催化剂,处于领先地位。
2)提出了一种新型整体式无粘结剂管状空气阴极的制备方法。以蛋白核小球藻为碳质催化剂前驱体;琼脂的凝胶作用为管状阴极塑形;去离子水为溶剂和造孔剂,在冷冻干燥的过程中,通过冰晶的升华为电极内部制造丰富的孔隙。研究发现,去离子水比例对电极的孔隙分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比例的去离子水不仅增大了电极的比表面积,同时丰富了孔隙结构,强化了电极内的物质传输效率。
3)相比于其他管状空气阴极MFC,CP-TAC-50具有最高的最大功率密度值106.34±5.9W m-3,比Pt/C阴极MFC(79.84±4.1W m-3)高出33.2%,同时还高于其他含水量的CP-TAC阴极MFC。这得益于其更发达的孔隙结构和丰富的有效活性位点,CP-TAC-50阴极中大孔、微孔和中孔的协同作用,促进了氧气和电解液在电极内的高效的传输。
4)通过将直接碳化制备的管状空气阴极进行进一步Fe3+水热处理后,阴极的铁元素掺杂含量和Graphitic-N比例明显提升,为ORR提供更多催化活性位点。浓度为1M的Fe3+水热处理后的管状空气阴极在MFC中获得了195.1W m-3的最大功率密度值,高于其他浓度Fe3+掺杂的阴极MFC。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制备的管状空气阴极具有高效的ORR性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目前,提高空气阴极性能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在适合微生物生长的中性条件下,采用高效的氧还原(Oxygen reduction reaction,ORR)催化剂。高效的阴极催化剂不仅能降低反应的活化能,促使氧还原反应趋向于更快反应速率的4e-反应途径进行,还能改善阴极的反应动力学,强化阴极性能,提高MFC输出功率。当前最常用的ORR催化剂为贵金属铂及其衍生物,但是贵金属催化剂价格昂贵,且在MFC长期运行条件下会出现毒化失活的现象。近年来,研究发现杂原子掺杂的碳材料具有高效的4e-反应效率,且对代谢产物的毒化具有较高的耐受性,是有巨大潜力的ORR催化剂。在这些碳质催化剂中,基于廉价、可再生、来源丰富的生物质材料制备的自掺杂ORR催化剂因其自身独特的孔隙结构、制备简单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直接碳化制备的碳质催化剂比表面积较小,孔隙分布简单,电催化活性仍然较低,限制了其在MFC中的应用。除了ORR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外,空气阴极的结构决定了催化剂的可及性和利用率,以及电极内的物质传输效率,也对阴极的性能有很大的影响。目前常用的片状阴极大多存在制备方法复杂的问题,同时粘结剂的使用会降低电极的电导率,阻碍氧气和离子的有效传输,极大的限制了电池的性能。
针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空气阴极材料和结构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基于生物质碳基阴极内电化学催化和传输强化的目的,结合电化学和材料学等多个学科,对碳质空气阴极MFC的ORR催化活性、阴极的物质传输特性及MFC性能展开研究。主要内容包括:(1)以蛋白核小球藻为碳质催化剂的原材料,Mg5(OH)2(CO3)4和ZnCl2为硬模板,通过直接碳化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多级孔隙的碳质催化剂,研究了不同硬模板对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及ORR催化活性的影响,并进一步采用喷涂法制备了片状空气阴极,测试了MFC的产电性能;(2)提出了整体式无粘结剂管状空气阴极的制备方法,研究了阴极制备过程中去离子水的比例对阴极微观形貌、孔隙分布、氧气扩散及ORR催化活性的影响,进而探究分析了不同阴极在MFC中的传输特性和MFC的产电性能。(3)在制备的整体式空气阴极的基础上,采用Fe3+水热处理的方法实现杂原子掺杂和孔隙结构的进一步丰富。实验对比了不同浓度的Fe3+对阴极的微观形貌、孔隙分布、杂原子掺杂情况的影响,同时研究了Fe3+掺杂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1)以Mg5(OH)2(CO3)4和ZnCl2为双模板,蛋白核小球藻作为碳质催化剂前驱体,能够直接碳化制备具有多级孔隙的高效ORR碳质催化剂,Mg盐有助于大孔的形成,ZnCl2能够在碳骨架上形成大孔和中孔。双模板有助于催化剂中更多的氮元素掺杂和石墨氮的形成,从而形成更多的有效活性位点,提升催化剂的ORR催化活性。采用双模板的CP-M-Z的ORR过程主要为4e-途径,并在旋转环盘测试中展现出优于Pt/C的最大极限电流密度,且其电化学有效活性面积要远高于分别采用单模板的CP-M和CP-Z。对MFC进行性能测试发现,CP-M-Z获得了2288±30mW m-2的最大功率密度,远高于同等催化剂载量的Pt/C阴极MFC(1403±75mW m-2)。与其他文献报道的碳质ORR催化剂相比,CP-M-Z在极低载量的情况下获得了具有领先水平的最大功率密度;同时,其质量比功率远高于其他碳质ORR催化剂,处于领先地位。
2)提出了一种新型整体式无粘结剂管状空气阴极的制备方法。以蛋白核小球藻为碳质催化剂前驱体;琼脂的凝胶作用为管状阴极塑形;去离子水为溶剂和造孔剂,在冷冻干燥的过程中,通过冰晶的升华为电极内部制造丰富的孔隙。研究发现,去离子水比例对电极的孔隙分布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适当比例的去离子水不仅增大了电极的比表面积,同时丰富了孔隙结构,强化了电极内的物质传输效率。
3)相比于其他管状空气阴极MFC,CP-TAC-50具有最高的最大功率密度值106.34±5.9W m-3,比Pt/C阴极MFC(79.84±4.1W m-3)高出33.2%,同时还高于其他含水量的CP-TAC阴极MFC。这得益于其更发达的孔隙结构和丰富的有效活性位点,CP-TAC-50阴极中大孔、微孔和中孔的协同作用,促进了氧气和电解液在电极内的高效的传输。
4)通过将直接碳化制备的管状空气阴极进行进一步Fe3+水热处理后,阴极的铁元素掺杂含量和Graphitic-N比例明显提升,为ORR提供更多催化活性位点。浓度为1M的Fe3+水热处理后的管状空气阴极在MFC中获得了195.1W m-3的最大功率密度值,高于其他浓度Fe3+掺杂的阴极MFC。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制备的管状空气阴极具有高效的ORR性能,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