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拟对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给出相应的理论解释,并在此基础上讨论改善其融资困境可行的制度安排。从世界范围看,由于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各国对其融资问题都颇为重视。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中小企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在推动经济体制改革,拉动经济增长,扩大就业等方面的地位举足轻重,但一直以来困扰其发展的融资难问题难言改善。特别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中小企业面临需求下滑和产业升级的双重压力,更加凸现其融资困境。针对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融资困境,本文就相关理论与文献进行了回顾和评述,研究了企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信贷配给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在我国市场环境下的适用性,并将制度因素引入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分析之中。在对我国上市中小企业融资顺序的实证基础上,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融资对信贷市场的依赖,进而探讨了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成因。在当前我国市场环境下,制度因素深刻影响着信贷市场的运行效率,主要表现为企业治理结构的缺陷引起了信贷市场上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得银行普遍对中小企业实施信贷配给,这成为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首要原因;而由政府干预形成的金融抑制,削弱了信贷市场的竞争性,加剧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甚至产生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歧视,进一步恶化了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基于制度分析的结果,本文对今后可行的制度安排进行了深入探讨,以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一方面通过完善市场信用信息共享制度,缓解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配给行为;另一方面应用不可分散风险条件下双价格均衡模型分析了我国信贷市场特征,通过加强法律制度对偏离市场规则的融资行为进行约束,以及放宽信贷市场准入,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促进非正式信贷市场向正式信贷市场的转换,从而增加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供给。本文的研究特色表现为:首先,突出企业理论、信贷配给理论和资本结构理论的交叉融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进行了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并将以交易成本为核心的制度分析引入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中,尝试构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其次,中小企业融资顺序的实证模型充分考虑了与我国现实融资环境的适应性,模型变量的选择更能反映我国中小企业资金使用的特征;最后,运用不可分散条件下双价格均衡模型分析我国信贷市场特征,首次探讨了非正式和正式信贷市场并存的情况下,双价格均衡所带来的信贷市场风险的积聚和社会福利的损失。总之,本文研究发现,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主要涉及基础性制度安排,信用信息共享制度的完善,推动了市场声誉机制的形成,有效遏制了信贷市场上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和机会主义行为;法律的震慑作用可以减少或消除信贷市场摩擦,约束市场融资行为;而政府规制的放松则进一步增强了信贷市场竞争,增加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上述制度的演化发展将体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在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将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