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识形态是最具争议性的政治学概念之一,从最初的哲学概念,到进入多种学科的考察视野,展示出指向多元、交互联动的学术特征。本文对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相关问题进行探索研究。主要梳理了近年来邓小平意识形态的研究成果与述评。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现在理论渊源的发掘深度不足、实践价值的探讨不够深入,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章从理论发生学的视角,主要讨论了意识形态问题的起源、概念内涵、主要类型及功能特征。梳理了意识形态概念的起源及其向各学科领域的拓展历程;以国内外权威学者、权威工具书和马克思主义的相关诠释为依据,分析了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从四个维度概括了意识形态的类型;归纳出利益性与阶级性、依附性与独立性、现实性与“虚假性”的主要特征;提出批判与建构、政治合法性的维护、文化传承与交流的功能。第二章从历史考察的视角,分析了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的四个生成条件,主要包括理论渊源、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和时代条件;以改革开放为考察背景,从三个历史时段分析了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的萌芽、发展和成熟的历程;认为党的十五大正式确立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是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成熟的标志。第三章从本体研究的视角,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四项基本原则和国家利益至上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原则遵循;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培育“四有”新人是主要任务;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积极的思想斗争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途径选择;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三个有利于”标准、不搞无谓争论、有“左”反“左”有右反右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主要方针策略。第四章从反思与前瞻的双重视角,认为围绕意识形态的本质属性,保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真理性和人民性;适应时代变化要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植根中国实践,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这三个方面集中展示出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的固有特质与时代价值。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不是自我封闭的体系,需要结合新的实践进行创新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结合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从突出意识形态工作的“极端重要”地位、明确宣传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务、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和统一、牢牢掌握网络舆论战场的主动权、着力提升意识形态话语权等方面,对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进行了创造性运用与创新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