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型糖尿病患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人群,常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脑卒中、外周动脉疾病(PAD),是2型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是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表现。引起2型糖尿病粥样硬化的因素很多,常见高危因素包括肥胖、高脂血症、高血糖、高血压等。临床上常围绕上述危险因素进行相应的药物干预。然而,2型糖尿病的动脉粥样硬化防治现状并不乐观,更多机制有待发掘。白细胞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密切,多项研究表明血液中的WBCC和NC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显著相关,但针对2型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斑块人群中的相关研究较为匮乏。由于2型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各种机制之间有广泛的相互作用,有必要在严格控制混杂因素的情况下,于该人群中寻找白细胞与动脉斑块独立相关性,为临床的进一步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本研究纳入158名2型糖尿病患者,其中行颈动脉超声检查123人,行双下肢动脉超声检查76人,全部患者均行血糖、血脂、血常规、DEXA等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分为T2DM-斑块组和T2DM-无斑块组。匹配性别、年龄、体重、BMI、糖尿病病程、SBP、DBP、高血压病史等因素后,发现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和下肢动脉粥样斑块的患者,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升高,二项Logistic回归校正各项混杂因素后,发现中性粒细胞计数与颈动脉和下肢动脉斑块独立相关。将WBCC和NC分别行诊断试验ROC曲线,发现两种诊断模型均有统计学意义(WBCC模型AUC=0.640,P=0.008;NC模型AUC=0.626,P=0.017);若以WBCC=6.40×109/L作为切点,则在该人群中诊断颈动脉斑块的灵敏度为0.60,特异度为0.70,YI=0.28;若以NC=4.62×109/L作为切点,则在该人群中诊断颈动脉斑块的灵敏度为0.41,特异度为0.83,YI=0.24。结论:白细胞计数与T2DM动脉斑块独立相关,WBCC和NC可以作为T2DM患者颈动脉斑块筛查的标志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