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McDevitt (1997)提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出能够自主学习,有独立处理事物能力的学生。长期以来,大学外语教学尝试着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从教材、教学模式改革到测试模式、评估模式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然而实际教学中的一些现象却仍使我们感到失望和困惑: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积极性不强,以考试过关为目的,对教师的依赖性特别强,对外语教学的目的性认识不够,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成效参差不齐等。外语学习过程中,教师、学生、学习环境三大因素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解决大学外语教学的根本问题,本文作者认为要从语言学习主体——学生入手。学识渊博的老师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固然重要,但这都是外因,事物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事物的内因。孔子说:“给人以鱼,一日食之;授人予渔,终身得鱼。”所以,作者认为大学英语学习者的费时低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习者的自主性不够造成的,外语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培养学习者的自主能力上。教育部于2007年9月26日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进一步强调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并指出教学模式改革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本文作者基于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的调查,意在发现学生在自主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如何在汉语环境中提高学生的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长春工业大学的130名非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采用的工具是一个改编的问卷,包括三十个项目,涉及五个方面:学生对教师的教学目的与要求的了解;学生对学习计划的制定与执行;学生对学习策略的使用;学生对策略使用的监控以及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监控。然后用SPSS软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所有结果均用图表显示。又与十名学生进行了访谈,以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学生的自主性英语学习能力普遍较低。大多数学生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及完成学习计划;不能创造机会练习英语;不能使用恰当的学习策略;也不能评估自己的学习。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复杂的。在影响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因素中,发现学生对自主性学习的态度与动机、传统的教学体制与考试体制、学生元认知知识的贫乏和教师的角色影响很大。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影响,大多数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中过于依赖教师,缺乏自主性。在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作者就如何在当前教学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外语学习能力提出了尝试性建议。教师和学生应改变传统的角色。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让学生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另外,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学习策略培训,尤其是元认知策略培训是提高自主性的一种有效途径。总之,那些影响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因素值得引起所有中国教师的关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是重要和必要的,这也是学习者进行终生学习所必需的一种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