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水价是水资源需求侧管理的重要手段,被政府寄予厚望。水价改革重在完善水价机制,但地方政府在执行过程中却普遍存在“以调代改”或“只调不改”的问题,一味的调整城市供水价格,而忽视了水价机制的改革。这导致水价机制中存在着诸多的结构性问题,而这些结构性问题严重影响了水价政策的节水效果。理顺水价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及其对用水需求的影响对于促进水资源节约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在上述背景下,本文首先以节约水资源为目标约束,从水价理论出发,构建了水价结构性问题的分析框架并提出了水价结构性调整的思路。然后,从水资源费的视角理论分析了水价结构性调整对工业用水需求的影响。水资源费视角下水价结构性调整的内涵包括两部分:一是调整水价内部结构中的水资源费,二是调整水资源费占水价比重。最后,在克服了水价、水资源费与用水需求之间的内生性问题后,利用联立方程模型经验考察了调整水资源费及其占水价比重对工业用水需求的影响。本文取得的重要结论有:(1)水价形成机制包括水价分类、水价征收与水价构成三部分,而这三者均存在结构性问题。水价分类表现为用水结构不够细化,水价征收表现为水量结构不科学,而水价构成表现为内部结构不合理,需要着重提高水资源费及其占水价比重。(2)工业用水需求对公共水价与水资源费均十分敏感,而且弹性较大。这意味着水资源费既能作为公共水价的一部分作用工业公共用水,又能作为自备用水的价格直接影响工业自备用水。以水资源费为重点的水价内部结构调整是实现工业节水的关键。(3)水资源费对工业用水需求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地表水水资源费负向影响工业用水需求,但地下水水资源费却因为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存在的“替代效应”正向影响工业用水需求。(4)水资源费占水价的比重会通过影响水资源费的弹性而作用工业用水需求。在现阶段,地下水水资源费占水价比重已经发挥作用,而地表水尚未体现出应有影响。本文可能取得的创新有以下三点:第一,提出了水价结构性调整的框架。针对水价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本文提出了水价结构性调整的框架。水价结构性调整可以拆分为“水价+结构性+调整”,对应“问题+原因+对策”的逻辑线路,即水价存在问题,根源在于结构性矛盾,对策则是调整。水价结构性调整具体体现在水价分类、水价征收与水价构成三个方面。水价分类重在细化用水结构,水价征收重在优化水量结构,而水价构成重在理清内部结构。第二,构建了水资源费方程。通过对水资源费内涵的分析,本文对水资源费的实证方程进行了首次尝试,构建了以水资源费为被解释变量,工业用水需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水资源量、水资源费制度强度为解释变量的水资源费方程。实证结果表明,该方程能够较好的解释水资源费。第三,实证考察了水资源费及其占水价比重对工业用水需求的影响。水资源费及其占水价比重如何影响工业用水需求对工业水价政策的制定极其重要,但相关实证研究几乎没有。本文结果显示:水资源费既可以通过公共水价间接作用工业公共用水,也可以直接作用工业自备用水,而水资源费占水价比重则通过影响水资源费的弹性作用工业用水需求。解决水资源短缺是重大的时代课题。短期内,工业节水还离不开水价改革。本文得到的启示是,要想更好地促进工业节水,水价需要结构性调整,尤其是水价内部结构。政府首先需要明确水资源费构成,提高工业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其次是理清水价结构,进一步提高工业水资源费占水价比重,最后还需要建立健全水资源费征收的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