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生产国际分割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GVC)分工模式成为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和趋势,并将分工深入到产品内部具体的价值链条。国家贸易竞争的焦点也从对大规模出口的追求转为对更高贸易获利能力的角逐。与此同时,中国制造业虽然凭借廉价的成本优势快速融入全球价值链中,实现了规模的快速扩张,但多数制造行业仍处于加工组装等价值链低端环节,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具有生产服务性质的价值链高端环节发展缓慢,贸易利益获取能力仍然较低。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其对制造业中间品投入的高质量高效率供给,成为中国制造业提升国际竞争水平,增强贸易获利能力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在对比较优势、全球价值链、国际贸易利益、产业融合等理论以及相关文献研究成果的梳理和总结的基础上,结合对中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探究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影响制造业贸易利益的机理,并选取中国2005-2014年间的行业面板数据,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GLS)估计固定效应平衡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将研究对象进一步细分,探究了7类生产性服务行业对三类要素密集型制造业的具体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在影响机理上,生产性服务业主要通过专业化分工效应、交易成本效应、技术创新效应等方式实现制造成本的减少和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促进制造业贸易利益的提高。实证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整体上可以显著提高制造业贸易利益,但不同生产性服务业对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影响不同。仅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与批发经纪代理服务业中间品投入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国内出口增加值存在显著的正效应;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仅从金融服务业获取提升贸易利益的动力;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更容易从专业化分工中提升效率。进而提出的对策建议是应构建良好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交易环境;优化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结构,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完善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培养体系,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人力资源质量;鼓励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