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肉搜索”第一案的法律问题研究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ple6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络技术在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诸多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法律和道德难题,最近几年引起社会普遍关注和争议的人肉搜索便是其中之一,这是一种对传统网络信息搜索的超越和突破。从我国的一些实际案例来看虽然人肉搜索行为并不一定会侵犯个人隐私权,但是绝大部分的人肉搜索行为,都存在着极大的隐患,因为其与个人隐私息息相关,这个边界非常模糊,因此人肉搜索又成了法律实践当中的难题。再加之当前人们对人肉搜索存在误读,因此在道德层面,很容易形成舆论暴力,造成言论自由的过度伸张。人肉搜索的内涵,特点,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进行规制,都深具理论和实践意义。随着人肉搜索事件的不断发酵,对人肉搜索的探讨也就更加势在必行,因此就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进而建构起完善的规制措施。一方面,人肉搜索有其道德基础,即传统道德,这也就意味着其具有双重属性,既有道德层面,也有反道德层面。另一方面,人肉搜索又极有可能侵犯个人隐私权,触犯法律。但处理不当,又会导致言论自由被扼杀,适得其反。因此要求我们做到德与法的结合。从道德层面来说,分为道德自律和道德他律,其中道德他律是道德的最高原则,要在以德治网的过程中,进一步加强人肉搜索中网络道德教育,强化道德的自律性和完善道德他律。在法律层面而言,本文以人肉搜索侵犯隐私权为例,着重论述了如何用法律来规范人肉搜索。人肉搜索环境下,侵犯隐私权与其他侵犯隐私权有所不同,论述了在信息收集行为、信息传播行为中侵犯隐私权的情形。我国对隐私权的保护存在着各自为战、法律混乱不成体系;规定模糊、缺乏可操作性;监督部门和行业自律缺失等不足。建议将隐私权制度在民法中予以确立,增强司法实践中可操作性,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法》,实现隐私权保护的系统化。除道德、法律的规范引导人肉搜索外还可以从推行上网实名制、提高网友的道德和法律意识、加强行业自律等多个方面来规范和引导人肉搜索的发展。
其他文献
作为一项起源于西方的司法制度,陪审制度天然蕴含的民主和公正价值一直受到法治国家的推崇和追求。但是我国陪审制度的实际运作效果一直差强人意,使得该制度在中国面临着较长
东亚“10+3”合作机制发端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作为东亚区域合作的主渠道,其产生并非偶然,背后有着深刻的经济和政治动因。首先,亚洲金融危机为东亚“10+3”合作机制的产
学位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民国初年,由于中国缺乏资
2015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已在我国开始颁布实施,2015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起步之年,当此之际修改《立法法》,充分说明了立法工作在依法治国建设之中的重要
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大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建立高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在CHF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的激活发挥着重要的作用.RAS的作用主要通过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来实现.阻断RAS的药物,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抑制Ang Ⅰ向AngⅡ的转化,已证明可以减少CHF的病残率和死亡率.理论上,阻断AngⅡ1型(AT1)受体的药物AngⅡ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