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5年9月30日,以乌坦上校为首的陆军军官在印尼展开了一场政变,这场政变史称9.30政变,随后苏哈托平息政变并夺取了印尼国家最高权力。在9.30政变结束后,印尼各地爆发了各种反华、排华活动。这些排华活动从1965年10月开始,至1967年底才逐渐结束。随着排华活动的发展,印尼右翼力量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其中,特别是在1966年3月11日苏哈托开始控制印尼政权之后。在这次排华浪潮中,印尼各地华侨的人身和财产都受到了严重的伤害,特别是像雅加达、棉兰、望加锡这样的大城市里的华侨。由于在外交上坚持“中方不走恶化两国关系的第一步”,再加上国内经济情况不佳,中侨委在排华浪潮的初期延续了“鼓励华侨在当地生存”的方针。但随着排华形势的升级和恶化,到了 1966年5月,中国政府才在紧迫的状态下开始准备接运、接待和安置印尼归国华侨的工作。而在此后,印尼苏北地区也开始了大规模驱逐华侨的运动。到了8月中旬,当地华侨基本被集中到棉兰各地的收容所,生活失去保障,许多华侨被迫选择回国。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先后派“光华轮”四次前往印尼棉兰勿拉湾接侨4251人回国。在此次印尼归难侨接待、安置工作中,中侨委采取了将他们集中安置在各地华侨农场的策略。承担安置任务的主要是广东、福建两省的华侨农场,前四批归侨就分别被安置在广东阳春华侨林场、福建泉上华侨农场、福建东湖塘华侨农场和广东英德华侨农场。最终有7000多名印尼归难侨受到了妥善安置。在中国外交工作者和各地侨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虽然遇到了种种困难,接侨和安置工作并不如起初预计地那么顺利,但从最终接回和安置的华侨人数上看,还是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效果。在这次接待、安置难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取得的成果,也为未来中国相关的侨务工作提供了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