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将文献研究与临床观察相结合,对明清时期与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相关的医案及张鸣鹤教授验案进行数据分析。总结基于明清医案RA的辨治规律,并分析张鸣鹤教授对其学术思想传承与发展。方法:运用《中华医典》电子丛书检索出明清时期与RA相关的医案,对RA中医病名、病因病机、治法等进行数据分析;收集并整理张鸣鹤教授门诊RA有效病历,运用SPSS 22.0统计分析用药规律;归纳总结明清医案及张鸣鹤教授治疗RA的辨治特点,综合分析二者辨治方法的异同。结果:检索到明清时期与RA相关的医案103例,其中医病名多以痹证(62.14%)、痛痹(15.53%)命名。医案对RA病因病机的描述中以外邪侵袭、正气不足、经络痹阻为主。证候分布以实证居多。治则治法方面,祛除外邪法(37.86%)、扶正祛邪法(24.27%)、化痰行瘀法(14.56%)、清热解毒法(13.59%)、温经通络法(9.71%)。统计明清医案及张鸣鹤教授验案在遣方用药方面,古今常用药物的药性均主要为温、平、寒性;药味均主要为辛、苦、甘味;归经均主要为肝、肾经。古今医家药物类别均以清热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但明清时期补虚药的使用频次更高。结论:明清时期RA多以痹证命名,认为本病多本虚标实,并以祛除外邪、扶正祛邪、化痰行瘀、温经通络和清热解毒为痹证治法,而张鸣鹤教授以清热解毒法为主,兼以活血化瘀、祛风利湿。二者均将清热除痹、化痰行瘀作为RA重要治法。分析明清医案得出RA病因病机方面重视热邪致痹、强调肾虚正气不足是致病之本;治则治法方面提出“通络治痹”法、倡导化痰行瘀法。明清医家和张鸣鹤教授辨治RA均重视清热除痹法,但前者多采用单纯清热凉血法,后者则结合了现代患者的具体情况,认为毒邪在痹证发病过程中的作用亦不可忽视,因此提倡使用清热解毒法治疗RA。在通络治痹法的应用方面,前者多用虫类药以通络除痹,而后者从用药安全性等多角度考虑多采用藤类药。此外明清医家更注重补虚,这可能与温补派兴起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