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过去抑或张望未来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383910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50年代以来,对五十年代的一批革命历史小说进行了两次大规模的影视改编。一次是在建国后至文革之前的十七年间,另一次则从90年代直到现在。两次改编面对同样的文本,但改编方针不同。第一次改编走神圣化、理想化路线,大获成功;第二次改编则走世俗化、生活化路线,引起巨大争议。争议的焦点集中在影视改编中革命英雄人物的形象塑造上。五六十年代高大完美的钢铁英雄到了如今变成了流里流气的痞子、爱情高手、多愁善感的青春偶像。英雄人物形象是小说和影视媒介想象和描述世界的核心因素,集中体现小说文本和影视文本的创作理念和意识,成为文化思想的载体。论文拟以英雄人物的形象为社会文化语境的微观缩影,探究两次改编的特点。在社会语境由政治主导的时侯,红色经典作为主旋律的体现者,其电影改编在政治与艺术的双轭中行走。随着社会语境向文化主导的转变,电视剧改编处于政治、商业和艺术三方的牵扯较量中。商业因素的加入使电视剧改编变得更为复杂,但其参与民族国家现代化构建的冲动依旧,只不过发生了政治构建向文化寻根的滑移。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言主要说明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研究的现状。论文主体部分详细论证两次改编的异同点。第一部分主要探究“红色经典”称谓的形成过程和红色经典的丰富内涵,红色经典是一个后设的概念,特指五六十年代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小说。红色经典是政治需要和艺术魅力的结晶,拥有丰厚多层次的内涵,阐释空间巨大。它是传统英雄传奇和伦理道德的重现,是战争与革命的壮美画卷,也是东方浪漫史诗。第二部分解析红色经典的第一次改编——电影改编。由于战争培养的红色理性,这次改编迎合了国家意识形态和大众表述艰苦胜利岁月的需要,用大众文化的形式——电影表达怀旧情绪,塑造更为纯洁的英雄人物,以此进行意识形态的灌输,完成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的构建目的。此次改编对国人心理结构影响巨大,成为20世纪末电视剧改编的基础。第三部分着重探讨红色经典的电视剧化改编引起的争议及原因。在后革命文化语境下,大众文化中的工农兵文艺因子使人们抵制改编的庸俗化。世纪末的怀旧大潮中,涌动的是一个处于上升时期的国民的躁动和重建自身文化的热切愿望。第四部分意在探讨红色经典的改编之路。通过几种不同改编形式的比较,本文力争发现改编的根本症结:如何做到历史与趣味兼顾;并指出改编的意义及方向。结语部分在正文基础上,将红色经典改编研究与十七年文学研究联系起来,指出红色经典改编研究在20世纪文学研究和新时期以来文化研究中的价值。
其他文献
<正> 就日本使用的杀菌剂制剂销售额统计,自1970年以来,杀菌剂混剂和杀虫剂-杀菌剂混剂一直在增加,杀菌剂单剂近几年开始减少。水稻种植占日本农业的主要部分,以1987年为例,
安东宁·德沃夏克是捷克民族音乐的代表作曲家之一,他的创作生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学习时期、斯拉夫时期以及美国时期,他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声乐及管弦乐作品,许多作品成
本文以高硅铝合金Al-22Si为基体合金,以Al-Zr(CO3)2为反应体系,采用熔体原位反应法,制备了耐热耐磨(Al2O3+Al3Zr)p/Al-22Si复合材料。利用金相显微镜、金相分析软件、扫描电镜、电子
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 Bunde)是黄土高原重要的造林树种,有较高的生态和经济价值。在人工控水模拟土壤干旱条件下,用不同浓度天然油菜素内酯(NBR)对供试苗木进行蘸
挤出技术是一种重要聚合物加工技术,啮合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是挤出加工中常用加工设备。挤出技术的智能化,虚拟化成为挤出过程研究的重要课题,尤其对于啮合同向双螺杆挤出机挤
目的:本研究欲通过对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检测指标及中医四诊结果的分析,探讨其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为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中医辨证提供客观化依据。方法:运用临床调查的方法,对2
<正>如何进行学校的教学管理,使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我相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校长,都有自己的见解。校长是学校教学和行政常规工作的组织者与领导者,是学校的最高
目的:对MRI诊断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临床情况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检查疑似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患者60例,使用MRI诊断方法对患者的膝关节半月板
道路运输业在缓解人们出行需求上,一直发挥着最基础的保障作用,但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消费能力、生活质量持续改善,使得人民的出行需求层次不断提高,已不单单满足于能到达目的
<正> 三唑酮是西德拜耳公司1974年开始商品化的内吸杀菌剂。国外通用名称为Triadimefon,商品名称为Bayleton;国内名称有粉锈宁等。化学名称为1-(4-氯苯氧基)-3,3-二甲基-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