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转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属于从资源到产品再到废弃物的传统模式,还没有形成从资源到产品再到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能源和主要资源的人均消费水平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源约束日益凸现。10年来,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全国上下作出艰巨的努力,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的原则改进产品设计和制造工艺,制定税收、贴息、补贴等政策,支持企业开展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技术改造;通过各种手段逐步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工艺、技术和产品等。 然而,我国在如何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上仍然存在着种种误区。统一的政策、立法并赋予必要的经济、行政手段是必要的,但中国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决定了推进循环经济必须从实际出发,在点上突破,“由点带面、循序前进、重点突破”。推进循环经济必须选择发畏基础好的若干区域来进行。只有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才有可能为“减量化、再使用、可循环”提供全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雄厚的物质的支撑。文章提出选择工业园区(Industrial Parks)作为推进循环经济的点是最适当的。工业园区是推进循环经济的最为重要和理想的载体,但其发展的模式没有彻底打破传统经济的增长方式,要使之成为推进循环经济的载体,为全国循环经济的发展作出示范,就必须首先使之演化为国际上通常形态的生态工业园区(Eco-Industrial Parks, EIPs),实现工业园区向国际上通常形态的生态工业园区的演化,是我国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方向。 本文从发展的角度,总结了我国工业园区发展轨迹,揭示传统工业园区建设模式的缺失。我国第一代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基本功能是坚持以工业为主,以吸引外资为主,以拓展出口为主;第二代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基本功能是发展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第一代和第二代工业园区把我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国际化推向了前所未有高度,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矛盾和问题。发展机会的不平等、过度依赖土地经营、不计环境成本、园区企业间没有形成共生体系、工业园区过多过滥,诸如此类的问题使工业园区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