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一体化、城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水平大幅度改善时,发展对土地空间的需求旺盛,已有的建设用地根本无法满足经济快速发展这一需求。而这些年来经济发展的所呈现的趋势是将原农用地转换为非农用地,以满足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耕地能否实现集约化利用,将使粮食安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威胁,甚至会影响社会的稳定。本研究将可持续发展思想作为蓝本,对沙河市2008年、2011年和2014年的各个乡镇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评价,并综合运用了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ArcGIS的制图模块,对沙河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空间异质性进行了分析。本研究主要成果有: (1)本文以耕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为基础,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持续状态4个方面选取了14个具体的评价指标,构建了符合沙河市实际状况的耕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 (2) 2008年到2014年,沙河市各乡镇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在提高,耕地集约利用的等级由低等级向高等级发展,截止到2014年,已经三个乡镇的耕地集约利用等级达到了Ⅰ等,包括周庄办、赞善办和桥东办,而桥西办、褡裢办、新城镇、十里亭镇和綦村镇的耕地利用集约等级均为Ⅱ等,围绕着集约等级为Ⅰ等的3个乡镇集中连城一片;而其它的乡镇处在Ⅲ等水平。 (3)沙河市各乡镇之间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表征出正向空间聚集,反映出区域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的趋势,但是耕地集约利用水平高的乡镇对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低的乡镇的影响效果有一定局限性,对周边乡镇带来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太显现。在以后的工作中,要着重从科学技术、农资服务等生产要素的投入和惠农政策等方面入手,依照不同地区的实际状况,因地制宜地进行土地整治,加大投入力度,以提升耕地集约水平。 综上,沙河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整体上有所提升。本研究从投入强度和利用程度等方面选取沙河市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相关指标,构建了评价模型,在综合评价与分析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基础上,划分出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等级,为沙河市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提升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同时,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