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红外量子点是指发射波长在650-900 nm的量子点,其具有近红外窗口和量子点的双重特性。近红外电化学发光技术结合了近红外窗口低背景和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操作简单可控、高灵敏等优点,为生物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基于此,本文立足于近红外电化学发光分析技术,通过探究水相近红外量子点-过氧化氢体系电化学发光行为,成功构建了两种用于不同猪病检测的新型近红外生物传感器。 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⑴合成了CdTe/CdS小核厚壳型近红外量子点,利用紫外、荧光、透射电镜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探讨了其在双氧水中的电化学发光行为,发现在扫描速率为0.3 V/s、电位窗口为-1.4~0 V时,在pH为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CdTe/CdS近红外量子点的电化学发光强度最高,并根据所得结论成功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双氧水检测体系;⑵利用碳纳米管的加速电子传递作用以及铂金纳米管的类酶催化作用,成功实现了双重的信号放大,进一步利用“抗原-抗体-二抗”模式构建了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并用于猪圆环病毒抗体的检测。其线性范围为1×10-4~1×10-6g/mL,最低检出限为1.15×10-7g/mL;⑶利用巯基环糊精和金刚烷胺的“主客体识别”作用,成功实现了铂金管纳米和抗体的高效偶联,并发展了一种基于CdTe/CdS近红外量子点和铂金纳米管类酶催化作用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电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用于检测猪蓝耳病毒。其线性范围为稀释比1×10-3~1×10-6,最低检出限为稀释比5.68×10-7。该方法将主客体识别应用到近红外电化学发光传感器中,并实现了猪蓝耳病毒的高灵敏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