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经》相传是2500年前老子所著,是中国古代先哲留给世界的智慧宝库。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道德经》的智慧正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道德经》的文本具有多释性的特点,其暗示几乎是无穷的,这也正是《道德经》耐人寻味、充满魅力的地方。《道德经》哲学不论在本体论、认识论层面,还是社会实践层面,其中蕴含的丰富的哲学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已有文献显示,目前《道德经》与教育的相关主题的研究多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涉及具体教育教学实践操作层面,解构较多而建构不足。本论文聚焦《道德经》哲学思想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应用。文章以马克思主义实践价值观为指导,聚焦《道德经》哲学思想和现代高等教育的关系,通过在现代高等教育的实践中发掘和把握《道德经》的现实价值。文章认为,《道德经》哲学中的一系列思想,例如无为自化、见素抱朴、为而不争、有无相生、反者道之动、自知不自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等等,无不对现代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本论文不是对《道德经》的文本进行再注疏,也不是对《道德经》文本的传播普及,而是把《道德经》中蕴含的哲学智慧引入现代高等教育实践。文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力避空谈,不把重点放在复述和归纳上,而是力求在解构的同时进行建构(例如在第6章提出建构“超越论”的观点),在《道德经》智慧的启迪下进行再创造。文章从《道德经》多元世界观、辩证法、方法论、整体观等方面进行应用研究,在具体内容上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聚焦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宏观教育理念和方法,涉及大学生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博弈、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的教学法权衡、大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与激发等宏观教育教学问题。第二部分选取了高等教育领域中“新工科”教育的具体案例,从《道德经》哲学阐释和智慧启迪角度开展对实际问题的应用研究,以期抛砖引玉,将《道德经》的哲学智慧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更广的范围。本论文采用比较分析和定性分析,通过经典文献的理解诠释、理论的重构、比较批判、创造性思考等环节,将《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与现代教育实践进行融合研究。在技术路线方面,本论文从现代教育实践中出现的困境、面临的挑战等问题切入,通过问题导入,选择多数国家共同存在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分析问题从现代社会的特征如文化、政治、经济等领域出发,依据中外相关教育理论和实践来阐释教育现象和问题的性质与程度,注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发生、发展及其演变的过程,注重对资料的整合,采用描述和归纳的方法,对解决办法作出合理预测,提出系列的解决思路或政策参考。文章在比较中多维度呈现《道德经》哲学在现代高等教育中的应用价值,探索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背景下高等教育改革的若干方向;有的章节尝试将科学认识与存在体识结合起来,融入科学前沿和道家智慧相结合的思考,试图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对我们熟悉的现代高等教育领域的中若干现象进行再透视,从而更好将老子的哲学智慧应用于当下和未来高等教育实践。本论文把相关问题的讨论置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自信的宏观语境中,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努力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在中外比较研究的视域下,重点研究《道德经》哲学思想对现代高等教育的启迪,阐释教育现象,破解教育困境,提出解决方案,展望教育未来发展趋势。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本论文的内容主要是受《道德经》的智慧启迪而写,是努力把《道德经》的哲学思想引入当下的高等教育实践的一种再创造。面对一些世界性高等教育问题,我们可以在《道德经》的智慧启迪下提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以哲学和教育学的双重范式进一步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哲学的独特魅力,进而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