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艺谋从80年代初开始步入中国电影界,到现在已经在中国影坛摸爬滚打三十年。这三十年,随着中国在政治、经济、思想和文化领域的不断发展,使得文学、艺术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张艺谋凭借敏锐的洞察力,紧跟时代步伐,其电影作品也不可避免的表现出在不同时期环境下电影美学风格的种种特质。精英性、大众性、消费性这三种在不同时期出现的电影美学风格,就被张艺谋使用的惟妙惟肖。不仅如此,他还将这三种美学风格巧妙地揉合在一起,互相交融和渗透,在一定程度上使张艺谋电影的艺术性和商业性上取得了深远的影响和巨大的成功,并对当代中国电影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借鉴意义。20世纪70—8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刚刚结束了“十年动乱”,开始拨乱反正。与此同时,开启了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的运动步伐。在对旧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与文化寻根热潮地影响下,张艺谋冲破了传统的电影观念,强调电影本体语言形式的自身功能和电影的本体意识,追求中国电影的全面化。这一时期的张艺谋电影美学风格就呈现出精英性,表现在通过执导的电影作品中对社会的批判和对人民思想上的感化和教育,主动承担起了文化精英这一角色。电影《红高粱》就有感于中国人长期受到封闭和重压,人已经变得不像个人。张艺谋意在通过此片展示远离现代文明的原始生命形态的自由与奔放。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商品经济高速发展并极大繁荣,大众技术取得极大的进步,传播媒介受到其影响,具备了大众化的特质,催生出了大众文化。大众文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而迅速崛起,开始进入到人民的生活中,在娱乐和消遣人民生活的同时,形成了对精英文化的冲击。与此同时,张艺谋电影一开始在海外市场获得的成功以及国际电影界对张艺谋电影的追捧逐渐消散并成为过去。张艺谋看到了这一点并清醒的意识到大众文化已逐渐成为主流文化这一文化现状,他开始把对电影创作和电影市场的注意力转向国内。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从民族寓言,社会批判和思想启蒙式的《红高粱》转变成对普通大众性生活状态真实反映的《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消解了精英性的批判和说教,表现了平凡人生的温情,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张艺谋电影作品题材选择上的转变必然导致其电影美学风格的转变。新世纪,科技发展和物质的极大繁荣,使人们狂热于追求物质带来的快感享受,文化艺术自然也受到其极大的影响。电影和商业已紧密结合在一起。张艺谋电影美学风格则转变成带有强烈的商业性的消费文化,他在电影创作中开始加入大量的商业元素,开始关注票房成绩,同时也有意打开中国电影在国际市场的地位。以影片《英雄》为开端,画面被刻画的美轮美奂,意在满足观众在物质生活丰富的状态下,由电影所引发的消费欲望。这一时期,张艺谋电影美学风格表现为消费性。精英文化、大众文化、消费文化是受中国三个时期不同社会政治环境、经济、思想文化影响下产生的与之对应的三种文化形态。在张艺谋的电影作品中,就很明显的体现出这三个时期不同的审美风格。张艺谋将这三种文化形态巧妙地揉合在一起,并且互相促进、互相融合,形成了影片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商业性和娱乐性的高度统一,从而争取到了大量国内外观影人群。在对民众思想教育的同时又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了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从而也实现了商业上的成功,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