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从德性理论的角度重新解读康德的伦理学,提出康德的德性理论是以义务论为根基的人的品格理论,在此基础上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就是一种关于品格教育的思想,康德的德性理论与道德教育思想对于当代德性伦理和道德教育,尤其是品格理论与品格教育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康德的德性理论是关于人的道德的探讨,人的道德不同于神圣的理性存在者的道德,它以人的特殊本性为起点。人的本性的特殊性体现在人是一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有限和理性两种要素共同构成了人的本性结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向善和趋恶两种倾向共存于人的本性中,道德法则与自然偏好两种不同动机的冲突、善的准则与恶的准则的冲突使德性得以必要和可能。德性只属于人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人的道德在本质上就是人的德性。德性作为人所拥有的道德性情、力量和能力,是人的内在品格特性的集中体现,康德的德性概念规定了人应当具有怎样的内在好品格,康德的德性理论是关于人的的内在好品格的理论。德性要发挥作用离不开人纳入自己准则的动机及其分类,在此基础上得出德性的三种机制,即出自道德法则和义务动机的机制、培养道德情感动机的机制、应对不可靠的非道德情感动机的机制,它们作为整体构成了德性的机制。通过分析康德的德福一致结构,即德性与配享的幸福相一致的结构,及一种属于人的可能的至善理念,明确了德性的地位,德性是幸福的前提和条件,德性规定了人的本性完善的方向,是人类道德生活的最高价值追求。康德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以其德性理论为基础和根据的,道德教育是德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德性必须被获得,而道德教育是德性获得的途径,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品格教育,在于对人内在道德品格的塑造和培养。教育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规定性、促进人的本性的完善,其中道德教育以实现人的本质规定性、促进人的道德品格完善、使人获得德性成为有德性的人为目的,在由教育促进的人的所有完善中,道德完善是最高层次的完善,是教育的最高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