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快速推进的中国社会转型期,食品安全极易造成全国性恐慌。与此同时,食品安全管理的社会共治成为国内外政府和学界的共识。但在社会共治框架内的食安公共沟通的实证考察却仍然较为匮乏。已有研究指出,中国食品安全的问题本质是公众对于政府、食品生产企业、媒体、专业社群等在多个路径上的信任断裂。同时,目前对于公共传播的研究,也强调一种多元主体和话语的视角。在此语境下,本文聚焦我国食品安全公共沟通的现存困局与动因,围绕政府、媒体、公众三个关键主体,展开详细的实证分析,并构建三者食品安全公共沟通的互动关系结构图,以期厘清公共传播中的多元主体关系。对于现行困局的考察研究发现,这三个相关利益主体之间彼此依赖却又互相博弈。相较其他两组关系,媒体与公众间呈现出更强的互动性。政府方面,作为公共沟通的主体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CFDA),在施政理念和实际行政措施上,仍然呈现过去一元治理的模式特点。不规则的信息发布,非主动的公共沟通,具有距离感的话语风格使得公众对CFDA的知晓度和互动情况仍非常有限。媒体方面,本研究选取我国颁布首部食品安全法的2008年作为抽样起点,考察了近十年北京市这一全国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比率最高的地区,通过内容分析法和视觉语法理论对报道的文本和图片展开考察,辅以对政府工作人员和行业报纸从业者及个别公众开展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主流媒体(以市场化报纸中的都市报为主)成为食品安全事件设置议程的主力;社交媒体仅在个别事件上率先发声,但是在事件发生后,社交媒体成为公众争夺舆论话语权的主要平台。公众方面,通过对网易新闻的评论区2008-2017年间的全样本分析发现,2013年成为公众对待食品安全事件态度扭转的分水岭:网民话语范式由直接式的情绪宣泄转为间接式的对抗戏谑表达。这种体现在话语层面的形态转变其核心的生成机制依旧是深受社会信任影响的情感逻辑公众对于各个利益相关主体的低信任与强对抗,成为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公共沟通亟待解决的恶性循环困局;而公众指向各主体路径上的信任断裂导致的负面情绪表达、根源性的制度缺陷成为了目前我国食品问题频发的主要动因。已有研究表明,从信息传播的角度看政府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研究还比较少。因此基于传播学的角度来构建一个风险沟通模型,对于食品安全信息的接受和传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食品安全公共沟通作为健康传播研究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传播的整体境况和趋势。相较其他专业领域内的传播形态研究,本研究聚焦于多元而非单一主体及其整体性交互,这也是目前我国公共传播的研究趋势。通过对于食品安全多元主体与话语的考察,以期能够解决部分实践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