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依恋理论角度解析《呼啸山庄》中人物的悲剧性格

来源 :辽宁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b20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19世纪英国小说家、诗人,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勃朗特三姐妹”之一,被认为是英国一位天才的女作家。这位女作家在世界上仅仅度过了三十年便默默无闻地离开了人间,然而她唯一的一部小说《呼啸山庄》却奠定了她在英国文学史以及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呼啸山庄》中深刻无悔的爱情故事打动了每一个读者的心。《呼啸山庄》故事由洛克伍德揭开序幕,局外人偶然踏入《呼啸山庄》的世界,与山庄人会合邂逅,再由山庄中旁观者奈莉娓娓道来庄中地主希斯克里夫与凯瑟琳的过去。这部小说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在故事中塑造了深刻复杂的人物性格,而这种性格点正是体现在主要人物角色的相互关系中。本文力图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运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依恋理论为理论指导,表现人物关系为手段,对该作品中主要人物性格,尤其是男女主人公性格特点,进行深度分析,旨在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以及人物的外观行为表现,挖掘隐藏在悲剧性格之后的根源,从而更深入全面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作品。本文由导论,主体和结论三部分组成,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本论文的导论。介绍依恋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并提出了本论文的现实意义。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分为两节。第一节简要介绍了《呼啸山庄》的剧情,从而揭示小说中各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情节的进展。第二节对依恋理论进行概述,包括依恋学说和依恋风格,以及儿童依恋和成人依恋类型。并提出了儿童依恋和成人依恋之间的关系,旨在为之后分析希斯克利夫不同时期的依恋心理做理论铺垫。第二章从依恋理论的两个学说出发,对《呼啸山庄》主要人物尤其是希斯克利夫的性格进行分析。依恋的原型说和修正说分别是依恋理论中论述依恋稳定性的两个主流学说。本章首先分析了希斯克利夫的依恋稳定性,用依恋的原型说解析希斯克利夫青少年时期的性格,用依恋的修正说解析希斯克利夫成年后的性格特点。然后分析了其他关键人物包括凯瑟琳,及其小凯瑟琳的依恋稳定性。第三节从依恋的两个学说分析了悲剧性格的不可避免性。畸形的依恋心理会导致不合理的嫉妒,嫉妒是变态依恋心理的主要表现形式。本节从希斯克利夫的嫉妒心理角度出发,阐述成年人依恋和嫉妒的关系,以及嫉妒对悲剧人物的影响,用嫉妒来解读故事人物的行为和心理,旨在挖掘其产生依恋心理和行为的根源。第三章从依恋风格出发,对《呼啸山庄》主要人物的性格和悲剧的必然性进行分析。依恋风格因人而异,且随时间推移呈现不稳定性,因此同一个人在不同阶段的性格特点也不同。此章分为三节。第一节详细地介绍了希斯克利夫在青少年时期和成年时期的依恋风格。通过介绍恋爱对象对希斯克力的影响,分析希斯克利夫的依恋风格和他的感情经历的联系,旨在挖掘其产生不同依恋风格的根源。通过介绍希斯克利夫在不同依恋风格中使用的依恋策略,分析不同依恋心理产生的外观表现行为,旨在分析不同的依恋风格和行为的联系。第二节通过各个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详细地介绍了成人依恋对人际关影响,用不同依恋风格分别解读了其他主要人物的的性格特点。第三节通过阐述精神依恋的结果,从依恋风格的角度解读了悲剧的必然性,旨在能深刻且准确理解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悲剧性格。第三部分是本论文的结论。通过概括小说主要人物在曲折离奇情节中体现出的依恋心理和行为表现,分析主要人物复杂多变的性格特点,并强调依恋理论发展的不完善导致分析人物性格的局限性,以及依恋理论的其他现实意义和对未来研究提出的些许建议,以便更为系统全面地理解《呼啸山庄》中的人物性格产生的悲剧。
其他文献
“表面活性剂化学及应用”作为东华大学应用化学专业极具特色的专业基础课程,以自编国家级规划教材为切入点,在教学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内容。通过将典型产品发展与行业故事有
蒙古族服饰是内蒙古优秀的民族文化资源,其保护与传承目前缺乏大众化的体验与了解服饰文化内涵的先进手段。通过分析蒙古族服饰文化传承现状,提出互联网+蒙古族服饰文化的教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创新创业(“双创”)教育融合,更好地服务国家“双创”战略,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和研究的热点。以“
针对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存在的问题,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主持了全省中职服装专业教材改革与建设工作。服装专业教师与服装企业人员在“核心课程+教学项目”课程理念指导下,共
“非织造工艺与产品设计”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新工科建设背景下,探索“非织造工艺与产品设计”课程的任务型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校的软硬件资源,提出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