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的早期疗效观察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ujic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的早期疗效。  方法:前瞻性设计,连续观察2015年12月至2016年7月在我院诊断为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并行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的患儿20人。手术前后三棱镜加遮盖法测量远近斜视度,眼底照相法测量黄斑-视盘夹角(FDA)评价手术对眼球客观旋转状态的影响,检查眼球运动状态和近方立体视。术后随访6个月,失访造成的数据缺失用末次访视结转法填补。术前术后远近斜视度及差值比较用Wilcoxon配对符号秩和检验,FDA比较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远近斜视度差值的变化除以倾斜后徙量计算每倾斜1mm减少的远近斜视度差值。  结果:共观察患儿20人,其中男性11人,女性9人,平均年龄9.5±2.8岁(4~13岁)。手术前后斜视度(M(QR),范围):视远斜视度术前25(13) PD(15~50PD),术后1.5(4) PD(0~5PD);视近斜视度术前37(16) PD(25~63PD),术后4(4)PD(0~8PD);远近斜视度差值术前12(3)PD(10~20PD),术后2(3)PD(0~5PD)。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每倾斜1mm减少的远近斜视度差值平均为3.8PD。行下斜肌后徙术眼的FDA((x)±s,范围):右眼术前-6.35°±3.04°(-10.79°~0°),术后-2.28°±3.71°(-8.00°~+2.93°),矫正量4.06°±2.67°(-1.00°~9.22°);左眼术前-7.71°±3.52°(-14.42°~.1.77°),术后-1.02°±3.84°(-10.72°~+4.21°),矫正量6.69°±2.80°(2.53°~11.53°)。术前术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眼球运动均正常,术前有V征者13人,术后V征均消失,并且未发现新发生的A-V型斜视。近方立体视术前正常者占55%,术后正常者占75%,手术前后35%患者近方立体视提高。术后无患者出现连续性内斜视,眼球运动障碍,垂直旋转性斜视或复视。  结论:应用外直肌倾斜后徙联合下斜肌后徙术治疗儿童间歇性外斜视集合不足型合并下斜肌亢进,手术安全、有效。
其他文献
胃癌的发病机制还不清楚。近年来,随着对肿瘤干细胞(Cancer stem cells,CSCs)研究的不断深入,在胃癌研究领域,亦加深了对胃癌起源与发病机制的认识。人们发现胃癌也是一种干细胞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