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莎翁笔下夏洛克的形象看罗斯·菲利普在《波特诺的抱怨》中对反面角色犹太人的刻画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bca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菲利普·罗思是继马拉默德,艾巴·辛格和索尔·贝娄之后的又一位美国犹太文学巨匠,被认为是“最有才气的,最有争议的,对同化的复杂情形以及(犹太)特性最为敏感的作家”。在其作品中罗思经常表现出一种对犹太传统的“反叛”精神。1969年《波特诺的怨诉》(Portnoy’s Complaint)的发表轰动了整个美国文坛。罗思本人由于在该作品中揭示了犹太生活中的丑陋方面和丑化了犹太母亲的形象而受到犹太人社会的激烈批评,有的称他是“自我仇视的”。一些犹太评论家甚至谴责罗思具有西方基督教作家的反犹太主义论调,是“反犹太的”。 莎士比亚笔下的夏洛克是西方基督教作家塑造的众多犹太形象的典型。夏洛克的形象是出现在西方反犹太主义的文化土壤上,是西方的种族和宗教偏见营造的产物,是一个被基督教作家非人化地扭曲的“他者”。这是伊丽莎白时代基督教文化视野下的犹太形象。而罗思在《波特诺的怨诉》中对波特诺的“反英雄”处理和对苏菲·波特诺的反面塑造则是从其少数话语的角度对犹太题材的反传统的运用,是其聚焦犹太青年追寻“美国梦”幻灭的又一力作。《波特诺的怨诉》是美国犹太儿子借着美国自由主义和第二次女权主义运动的呼声,对自己在追求美国化同化过程中所受到的挫败,在主流文化中遭受被“阉割”的痛楚的怨诉。罗思通过波特诺对犹太传统的反叛和对犹太母亲的抱怨揭露了犹太人在美国主流文化社会保持犹太身份的艰辛以至心灵遭到扭曲,是其对主流社会的间接贬斥。犹太青年形象波特诺和犹太母亲形象苏菲应该置于犹太人追求美国化同化而始终处于次文化地位的受挫经验中进行剖析,要与作者本身处于次文化地位的文化身份进行联结。 通过不同文化视野下的犹太形象的对比,本文旨在反驳那些犹太评论家对罗思的谴责并窥见美国犹太文学发展的新趋向。罗思突破传统对犹太题材的世俗化处理,是其追求作家创作自由和对多元文化时代到来的积极响应,而并非“反犹太的”。
其他文献
本文探讨了老舍这位伟大的中国作家所体现的中西文学及文化的交融,旨在以一位典型的作家的文学创作反映在经济、文化日趋全球化的当今社会,这种艺术上的融合的普遍性及其给作家
在二十世纪的众多美学家中,对现代技术及其艺术形态表示积极肯定与赞美的简直寥若晨星,德国法兰克福学派的另类代表——瓦尔特·本雅明就是其中一位。结合当时的文化语境,他认为
本文在充分吸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首先回溯了《杨柳枝》词调的源头,尽可能真实地复现了《杨柳枝》一调在唐宋金元的歌舞乐实况及声情特征;接着描述了《杨柳枝》词调的形体演
“美是道德的象征”不仅概括了《判断力批判》一书的主旨,而且体现了康德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理想。康德在哲学人类学的理论背景下,架起自然与自由的桥梁,构建完整的哲学体系,得出
本文从陶渊明老大无成的焦灼感、内心矛盾的焦灼感以及时间压迫的焦灼感等三个方面展开讨论,从而论证诗人内心更多的是对现实、对自我、对未来不能释怀的无奈、痛苦和焦灼。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