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观察正常孕妇与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患者孕晚期凝血功能指标中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P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国际化标准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D—二聚体(D-Demer,D-D)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和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T)的变化,探讨凝血指标及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 PE的临床早诊断、及早干预治疗及终止妊娠时机中的临床意义。既往的大多临床研究由于无法排除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影响,或标本量小,结论常大相径庭,况且本疾病可能有地域和种族的差异。为进一步筛选PE早期诊断指标,指导临床用药,减缓疾病的恶化以及阻止母胎婴儿不良结局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大样本进一步严格纳入标准动态监测其凝血指标和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根据八版《妇产科学》中的PE诊断标准选取在焦作市妇幼保健院2010年4~2016年4月住院的900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PE(子痫前期)妇女300人,正常晚孕妇女300人,正常早孕妇女300人(因孕早期妇女机体凝血功能及血小板参数变化不大,本研究用其代替正常非孕妇女),排除其他疾病,对其凝血功能指标和血小板参数进行检测、对比和统计学分析。 结果: 1.正常早孕期与孕晚期比较 (1)比较PT、TT、APTT、FIB、INR、D-D差异有显著性(P<0.05); (2)孕晚期PT、APTT低于早孕期,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INR、D-D测定值高于早孕期,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TT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孕晚期PLT较早孕期下降,而MPV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 2.PE(子痫前期)患者与正常晚孕组比较 (1)PE组 PT、APTT、FIB、INR、D-D、PLT、MPV与正常晚孕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01)。PE组PT值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APTT、FIB、INR、D-D值升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PE组 PLT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重度子痫前期)组PLT下降,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MPV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mPE(轻度子痫前期)组与sPE(重度子痫前期)组比较,PT无统计学差异(P>0.05),TT、APTT、MPV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值下降及FIB、D-D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4.各指标比较发现 MPV>9.35fL提示患者发生 PE的可能性大;MPV>9.65fL提示患者发生sPE的可能性大。 结论: 1.正常孕妇妊娠晚期血液纤溶活性较低,血液系统处于生理性的高凝状态;PE患者尤其是sPE患者血液纤溶活性明显降低,血液系统处于病理性超高凝状态。 2.妊娠晚期出现血小板破坏;PE患者尤其是sPE患者血小板破坏严重,机体代偿性产生大量的新生幼稚血小板。 3.重度子痫前期妊娠晚期体内 PLT和 FIB消耗较正常妊娠晚期体内消耗的更多。 4.MPV>9.35fl和MPV>9.65fl分别提示患者发生PE和sPE的可能性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