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目前病理性瘢痕的形成机制还没有定论,也缺乏有效治疗病理性瘢痕的方法,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巨噬细胞在创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功能的异常与病理性瘢痕形成有关。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应用鼠抗人巨噬细胞单克隆抗体CD68检测正常皮肤、瘢痕疙瘩和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中的巨噬细胞,比较研究正常皮肤、瘢痕疙瘩和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中巨噬细胞分布位置和数量的差异。方法:收集临床病理性瘢痕切除手术后标本17例,分为A、B、C、D三组(分组依据见后文):A组瘢痕疙瘩,B组增生性瘢痕(增生时间小于6个月),C组增生性瘢痕(增生时间6~12个月),D组成熟性瘢痕(增生性瘢痕成熟期,增生时间大于8年)。另取正常皮肤标本3例作为对照(E组)。将所取标本于10%的中性福尔马林中固定12h后,常规梯度酒精脱水,浸蜡包埋切片,分别做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用鼠抗人巨噬细胞单克隆抗体CD68染色后的巨噬细胞阳性信号为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巨噬细胞图像分析方法:在400倍显微镜下分别观察各组呈棕黄色或黄色的巨噬细胞阳性颗粒个数,并进行计数。每张切片观察5个视野取其均数进行比较(同一人在同一台显微镜相同放大倍数下观察计数)。结果:一. HE染色光镜下组织形态:①正常皮肤组表皮透明层与角质层相对较厚;真皮乳头突出明显,乳突数目较多;网织层见成纤维细胞附着,核小,着色深,细胞质少,数目较少。②瘢痕疙瘩组织表皮萎缩,基底层、棘层细胞胞体大,层数增加,相对层数较多;颗粒层、透明层与角质层仅见较薄的嗜酸性染色层,无法区分;真皮乳头可见,乳突数目少,低平;网织层厚,致密,见粗大的胶原,染色深,排列紊乱,有玻璃样变性,并可见血管、淋巴管,毛细血管闭锁;成纤维细胞两层均见,数目多。③增生性瘢痕组表皮基底层和棘层细胞相对层数较多,其细胞间连接较正常皮肤显得松散;透明层与角质层变薄明显;真皮乳头突出度较正常皮肤低矮,较平,数目较正常皮肤减少;网织层较厚,较致密,并可见血管、淋巴管,毛细血管扩张;成纤维细胞两层均见,数目多。④成熟性瘢痕表皮矮柱状的基底层细胞和真皮相连接,附着于基底膜,其相对层数相对增生性瘢痕较少;其细胞间连接较正常皮肤显得松散。颗粒层细胞呈较扁的梭形,较正常皮肤明显变薄;透明层与角质层变薄明显。真皮乳头层较疏松,染色较淡,其下为网织层,较增生性瘢痕和瘢痕疙瘩薄,较致密,见粗大的胶原,染色深,较不规则,并可见毛细血管闭锁。二.巨噬细胞免疫组化图像分析:各病理性瘢痕组织中巨噬细胞阳性颗粒数明显高于正常皮肤组,相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瘢痕疙瘩组与增生时间小于6个月组之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瘢痕疙瘩组与增生时间大于8年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期瘢痕与成熟期瘢痕组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1)。瘢痕疙瘩组与增生时间6~12个月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生性瘢痕小于6个月组与6~12个月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正常皮肤相比,巨噬细胞在瘢痕疙瘩和不同时期增生性瘢痕中存在着分布位置和数量的异常,巨噬细胞在瘢痕组织中异常浸润可能与瘢痕的形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