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有毒中药“证-效-毒”与“量-效-毒”关系阐述,对传统药性和毒性大小的相关性分析,在现代药理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医理论,提出新的有毒中药现代毒性分级的可能性建议。总结导师彭万年教授运用有毒中药的临床经验。方法:(1)在本校图书馆检索系统中,通过普通检索和高级检索出有毒中药毒性分级相关文献及本草书籍,逐一阅读后,进行归纳总结;(2)对《中国药典》(2015版)83味有毒中药材和饮片依次录入Excel软件,对83味有毒中药材和饮片分类、四气、五味、归经等进行总结,对各属性与毒性大小进行相关性分析;(3)对导师彭万年教授818份处方录入Excel表格后,对处方中所用中药进行有毒中药的筛选,对选用的有毒中药进行频次、频率等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有毒中药传统毒性分级通常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主要是根据各医家临床用药经验而分,已不适用于现代用药需求;现代毒性分级虽然方法众多,但不外无是在现代毒理学的研究方法基础上,考察有毒中药对正常机体的毒性作用,虽具有可量化数据对中药毒性进行描述,但未和中医临床用药情况相结合,缺乏中医药特色。有毒中药的传统药性四气、五味、归经等与毒性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根据对《中国药典》(2015版)一部83味中药材和饮片种类、四气、五味、归经等药性的分析,得出毒性大小与上述药性有相关性。从种类上来说,具有毒性的药物大多为植物类,动物类和矿物类有毒药物较少;从四气属性来说,有毒中药材和饮片性多温、寒,大毒药物偏于热、温、寒,有毒药物偏向于温、寒、热,小毒药物偏向于温、寒、平;从五味属性来说,有毒中药材和饮片味多辛、苦,大毒药物偏于辛、苦二味,有毒药物偏于辛、苦、甘三味,小毒药物偏于苦、辛、涩三味;从归经属性来说,有毒中药材和饮片多归肝、脾两经,大毒药物偏于肝、脾两经,有毒药物偏于肝、脾、肺三经,小毒药物偏于肝、胃、脾、大肠经。有毒中药的“证-效-毒”和“量-效-毒”关系,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前提下,根据患者所表现出的具体症状灵活用药,不拘泥于古板用药规定,需用药时即用药,因时、因地、因人用药,从而制定出配伍严谨的方药趋利避害,以毒攻毒,达到治疗效果。因此,在现代药理对有毒中药研究的基础上,在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结合“证-效-毒”与“量-效-毒”及传统药性,为新的有毒中药毒性分级提供可能性。彭万年教授遵循中医辨证论治原则,活用经方,临床用药重视保护胃气、存津祛瘀,临床多用有毒之温热性药物附子,但未出现不良反应。原因在于有是证用其药、合理配伍及理性评价患者服药后出现的“上火”现象。结论: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想的指导下,有毒中药毒性分级结合“证-效-毒”和“量-效-毒”、传统药性与现代毒理学研究方法对有毒中药分级的具体指标结合起来,设想初步创建有毒中药数据库,主要指标可包括现代药理研究的相关动物实验数据,相关临床试验数据,有毒中药传统药性和功效、经临床实践过的剂量参考值,名医临床用药经验,有毒中药应用案例报道,并考虑分析中医辨证类型、机体体质分型,为新的毒性分级提供可能性。彭万年教授学尚仲景,临床活用经方,重视“保胃气”、“存津液”、“祛瘀血”,辨证论治,控毒解毒,灵活用药。首次总结教授临床运用有毒中药的经验。在运用有毒中药时,结合病情“顺用”、“逆用”、“相须合用,相反并用”。重视配伍合理,用量得当;理性对待及评价患者服药后出现的“上火”“目眩”等毒、效临界现象,为有毒中药临床安全运用提供了可操作、有意义、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