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对失地农民从ZX村到FY小区的搬迁历程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虽然因征地而导致的搬迁对人们来说是非自愿的,但是由于人们向往“城里人”的生活,因而搬迁符合了人们的主观愿望。政府政策的推动、动迁小组的动员加上人们的主观愿望使搬迁前人们的“地方实践”呈现出两个特征:对“新地方”的想象和对“旧地方”的算计。搬迁至FY小区后,人们开始了对“新地方”的体验,包括基于新家和小区物理特性而产生的“认同”、面临生活压力而产生的“挣扎”,人际关系网和风俗习惯变化而导致的“矛盾”以及对地域性组织参与的“冷漠”。与搬迁前对“旧地方”的算计不同,搬迁后人们通过“记忆”表达了对“旧地方”的眷恋之情。搬迁前后人们对新旧地方的不同态度以及人们对新旧地方的不同表达方式展现出“地方感”形成过程的动态性和复杂性。另外,为了使失地农民的生活更美好,本文从“地方形塑”的角度给出了相应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