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罗蒂协同性实用主义真理观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4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三方面论述了罗蒂的协同性实用主义真理观:首先,从真理观的发展史角度分析,古希腊的皮浪主义认为认识真理是不可能的,因为不存在判定真理的标准,而且认识真理的方法也难为世人所知。近代,休谟也试图通过割裂因果联系,消解真理。而二十世纪的海德格尔则从词源学角度来说明真理中蕴含着非真理。罗蒂通过对旧形而上学真理观的批判,指出人的认识很难真切反映事物,因此符合论说主客观相符合即真理,很难令人信服。理性标准只许一种结论与实在相符也会导致理性主义。只有约定论才能避免刻意追求真理。其次,罗蒂在对绝对真理进行批判后,认为真理是通过主体间的对话与协同达到的,并不存在绝对真理。客观论的真理观人为地在客体与信念之间建立一种非逻辑关系,从而陷入形而上学困境。我们相信某种合理的东西可能不是真的,等于说某人可能会提出更好的思想。罗蒂站在后哲学文化的视角说明真理的界线是不明确的,只要对社会产生有益效果,就实现了目标。人们应当为追求协同性,抛弃对客观性的渴望。真理应当被看作一套可变动的隐喻和拟人化词语;不应当把科学等同于真理,并以此拒斥形而上学,进而将真理和真理的形式相混同,把真理的形式误认为是真理。罗蒂强调,科学本身并无过错,错误之处在于人们企图将科学神化,后哲学文化消解了哲学终极批判的地位。最后,罗蒂的协同性实用主义真理观,很大程度上是借鉴和发扬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在主张实用主义的同时又强调其协同性和约定性;使真理具有不确定性、多元性、后现代性等特点。继而又将文学、艺术、科学和哲学平起平坐,认为哲学将更多地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目的是启发人的智慧,陶冶人的情操。罗蒂在否定绝对真理的同时,又将真理不看作相对主义,而是看作种族中心主义,认为如果没有把符合论的真理观和信念论的真理观对立起来,可能会更好些。
其他文献
科学发现与人之兴趣、爱好紧密相关。就科学的发生发展历史而言,至少在18世纪之前科学家探索和研究科学,并不是为了个人利益,主要是为了满足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那时,人们之所以把科学发现当作一种高级的消遣和娱乐,不仅在于科学拥有一种真、善、美相统一的本质,还在于科学发现能够显现人的理性能力。因此,科学活动和科学发现都是与科学家的兴趣、爱好、猎奇心密切相关的。这种关系主要表现在:兴趣先于认知,作用于认知
熊十力的政治哲学,重点表现在他对传统的积极倡导,在现代的政治社会状态下对传统进行批判、重释,防止传统老去。这一切与他戎马生涯又投身思想界的人生经历是分不开的。作为新儒
杜威教育哲学是教育哲学界讨论的主题,而且对杜威教育哲学的研读非常重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社会生活、道德、职业三个视角尽可能深刻地思考、解读杜威的教育哲学,以便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形成了实践的思维方式。透过实践的维度,马克思将自然规定为感性的,人化的自然;将历史视为劳动生产的创生和展现。实践视野的生长促使